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rwdy.com.cn/chaoliu/xinchao/1029.html
本文转自:湛江晚报
湛江“60后”甚至更后一点出生的读者,想必会读过署名峻彦的作家的文章,他的散文清新大气,给人光明和希望;他的评论实事求是,耿介直言;他的杂文旗帜鲜明,观点敏锐,语言铿锵有力,发挥着激浊扬清的效能,带起湛江文坛一股清风,无愧于“峻彦”其名。
峻彦是林彦举同志的笔名,他在市委秘书长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多年,尽管后来担任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更高的职务,周边人依然习惯称呼他为“林秘”。他总是乐意接受,爽快应答,从来不会因为你把他“叫小了”而感到不快。当了领导,稍有空余他依旧抓紧时间动笔写文章。有些人指责业余文艺创作为“不务正业”,或者鄙视写作是雕虫小技,他认为是浅陋无知。历史上多少文豪不是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正是理解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才会自觉地拿起笔杆抒豪情寄壮志,通过优秀文艺作品来引导人、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彦举同志对此是有过切身体会的。他出生在香港,少年时期在香港生活,青年时期投身革命队伍,就是因为回内地读书时接触了革命文艺,从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往共产主义,并立志为理想奋斗终生。他重视文艺,与文艺界人士交朋友,做文艺界的贴心人,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许许多多从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他平时和我们交谈,经常强调“欲从文,先为人”,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做个好人。他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很多人称赞他是一头老黄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弱卧残阳”。不少市民熟知,一位戴着近视眼镜、面容和善的中年人,穿着简朴而整洁,每天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从市政府宿舍出门,走过跃进路,穿过中山路,沿着九二一路,跨过北桥,来回往返,早出晚归。他们估量他一定是一位敬业的教师,赶早到学校上课,批改完作业才赶回家去。
作家协会是个群众团体,在不少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沙龙,没必要那么严谨。彦举同志可不是这样。他是湛江市作家协会理事,每次开理事会他都出席,而且到会最早。遇到市委有重要工作走不开的时候,他必定先打电话请假,过后还会了解会议的情况。
彦举同志说,文艺作品为什么要以情动人?因为感情问题其实是立场问题。他不管为人为文,都极看重感情。他是性情中人,和文艺界人士和谐相处,水乳交融。年地市合并,当时我在湛江市文联工作,大年初一大清早,我刚起床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彦举同志就站在我面前,向我拱手拜年,然后说:“请你这位文联秘书长带路,到各家去拜年。”市文联的同事都住在一幢五层楼内,我就带着他从一楼老作家艾彤家开始,再到二楼大画家阿涛家,然后到三楼文化大家熊夏武家,一户一户地拜访,每个人见到他都喜出望外,亲亲热热地拉家常。大家既高兴又不安,都说本该我们去给领导拜年,怎么反过来呀?他却乐呵呵地说:“我趁拜年上门求教,必须赶早啊!”他爽朗的话语,把大家都逗乐了。
彦举同志待人讲情,更讲诚,诚心诚意帮助你排忧解难。他很重视宣传湛江,在他的倡导下,湛江市作协组织采写、编辑一本反映湛江改革开放成就的报告文学集《湛江赋》。作家协会没有经费,文联也拨不出资金支持。我到他的办公室找他诉苦,他沉吟了一会儿,开导我说:“社会的事情社会办,走群众路线呀!”我向他汇报我们曾找过几家企业,都碰了壁,一筹莫展才来向他求助。聊了一阵,他送我下楼,握手道别时他说了一句:“大家一起想办法吧。”我仿佛吞下一颗定心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刚回到市文联就接到彦举同志的“我已经和供电公司的老总谈好了,他们表示支持,你们抓紧去联系啊!”得到供电公司的赞助后,报告文学集《湛江赋》终于在广东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为宣传湛江出了一份力,作家们都很受鼓舞。彦举同志还亲自出面帮助《湛江文学》编辑部解决了经费不足的困难。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彦举同志讲实效、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深深地铭刻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坎上。
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坚如铁。我们在共同的奋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无比真挚的情谊。尽管步入老年,每年春节我都和孩子们一样开心,因为趁着拜年,可以和朋友们互致问候,享受友谊的温馨。我调到广州工作三十多年,年年都接到彦举同志的拜年电话。我曾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电话打在他的前面,可是每年都是我落后了。虽然惭愧,但心里温暖,为我们的情谊不曾冷却而欣慰。丑去寅来,虎年春节将至,我又习惯地要抢先给亦师亦友的彦举兄打电话,然而心如电击,几乎难以自持,忽然意识到我们敬爱的老领导林彦举同志,几个月前已经驾鹤西去,在我的心头落下无限的哀痛。打开影集,凝视着他和蔼的面容,悲泪模糊了双眼。揩去泪水,看到他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谆谆话语犹在耳边回响,我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他没有远去,依然和我们在一起,伴随着我们毅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