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两代主厨的餐桌主角,他把最好的

“我想成为厨师中的诗人,用料理传达情感。别人能不能接收到也没关系,它还是好吃的料理。”

许多餐厅厨房中,总不乏年纪青涩但技术纯熟,在忙乱的餐期中指挥若定的年轻厨师。即使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已是厨房里不可或缺的大将。客人盘中的料理,甚至也有他们的灵感与才华。

在《未来料理人》专题里,这些年轻厨师将成为主角。我们从营运、管理、话题性、魅力与厨艺等面向,描绘出他们的能力与个性,让这群新生代也有机会被看见。

为什么会走入烹饪这条路呢?“因为我喜欢吃。”邱一中给出的答案与许多厨师一样。出身屏东客家庄,将他带大的奶奶手艺绝佳,至今仍难忘她的肉臊、梅干扣肉等招牌菜。“吃完她做的菜会觉得幸福满足。”他也想成为那个用食物带来幸福的人,因此进入高雄餐旅大学就读。

从学校毕业后,他对餐饮仍怀抱热情与好奇,决定到国外餐厅从工作中继续学习。在出发澳大利亚打工度假前一个月,他把履历寄给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餐厅Attica,落地澳大利亚当天又寄了一次。他在信里说明自己很想到那里工作,无薪也没关系。

当时Attica名列世界50最佳餐厅榜单。在当时席卷全球的料理本地化浪潮里,新西兰籍主厨BenShewry是指标人物之一。他把童年生活经验、被忽视的本地物产加入料理创作,用菜品展现纽澳的风土与历史。当时邱一中只向Attica投履历,“我想在最厉害的地方从头开始做起,想要知道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次投递得到响应,他顺利进入Attica,从实习生做到领班,在他一心向往的餐厅度过3年。这3年里,他经历过各国主厨交换餐厅客座的GELINAZ!,跟着Shewry出国办餐会。当世界50最佳餐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时,许多仰慕的知名主厨、美食家成为座上宾。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工作第3个月时在Attica吃的一顿饭。

在Attica并肩工作的邱一中(图中)与BenShewry(图右)。图片来源:邱一中

那个晚上他与同事坐在客席里,看着每天在厨房里花好几个小时摘的花瓣、挑的菜芽出现在餐盘中,成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你在制备食材的时候,不会知道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小东西上是为了什么。当你坐在外面吃饭,才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琐碎的工作成就了美好的一晚。”

3个月来每天做重复性高、时间冗长的食材制备,邱一中原本觉得有些迷惘。那一餐提醒了他任何细微工作的重要性,奠定他留在Attica的决心。

BenShewry是纪录片影集《主厨的餐桌》第一季主角之一,邱一中跟随的下一位主厨,则是在第二季出现的GrantAchatz。让人大口吸进青苹果香气的透明糖气球、垫在餐盘下散发香气的枕头,Achatz以分子料理手法创造前卫的菜式,挑战人们对料理的认知,这点深深吸引邱一中。工作签注期满后,他在Shewry推荐下飞到美国芝加哥,进入Alinea餐厅继续他的修业之旅。

正在制作Alinea招牌甜点气球的邱一中。图片提供:邱一中

能不能在食客眼前改变料理的色彩?除了色、香、味,是不是也能借听觉创造愉悦的感受?在Alinea那段期间,他看着厨师们不只抛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更努力把不可能化为可能。“Alinea真的是很厉害的一家餐厅。”他由衷钦佩。

去年3月,邱一中终于结束海外旅居生活,回到台湾,成为餐厅香色XiangSe主厨。除了设计新菜色、举办联手餐会,他也将Tastingmenu的套餐模式带进香色。“我想让客人像回到家一样,有轻松、愉快、温暖的感觉,同时也有设计过的完整用餐体验。”

“我想成为厨师中的诗人,用料理传达情感。别人能不能接收到也没关系,它还是好吃的料理。”如果料理是诗,邱一中的诗里可能写着澳大利亚菜的洒脱、日本料理的细腻、分子料理的惊喜感、法国料理的经典,且一路指向喂养他长大的客家菜与台味。在老宅改建的香色里,终于回到故乡的邱一中开始做自己的菜,就像他的奶奶一样,用料理给人温暖、满足的感觉。

在Alinea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邱一中与GrantAchatz和厨师团队合影留念。图片提供:邱一中

管理:为每个人找到适合的位置

进入世界一流的厨房之后,邱一中的工作能力明显成长,作业节奏、组织能力都进步了,做事不再毫无章法。直到升上领班后,“管理”成为他下一轮考验。

最让他感到挫折的是语言能力。他能独力把事情做好,但若要指挥同事,在英语表达这关就出现障碍。直到沟通无碍后,他的进阶挑战是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每日工作。Attica有道料理Maria’sGreenApple,厨师要把苹果削成宛如缎带的长条,再将长条卷成圆锥状,里面填入馅料。他发现有些人卷苹果片又快又扎实,也有些人试了半天仍卷不紧,苹果卷中间还有空洞。

当遇到这样明显的效率落差,他会调换同事的工作内容,以求产出质量并即时完工。“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我只是把他们放到适合的位置上而已。”

升上领班后,邱一中光自己把事情做好还不够,他必须带领同事有效率地做出质量稳定的料理。

从出社会以来,邱一中都在供应Tastingmenu的餐厅工作。对他而言,套餐是最能表达主厨概念、给客人完整餐饮体验的用餐模式。但过去香色是单点制的餐酒馆,若一夕之间改成上千元的套餐菜单,不只客人接受度不高,内部人员也无法马上切换工作方式。

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邱一中知道有些改变得循序渐进,才不会流失客人又耗损员工。他先调整单点菜单。除了设计新菜色,还把菜单分成小点、前菜、主餐和甜点4大类,引导客人选出类似套餐的组合。

比较不忙的平日晚上则单点与套餐并行,让客人有机会尝试套餐,厨房也不会因同时出两套料理而频频失误。等到越来越多人知道在香色能吃到Tastingmenu,内外场工作人员也熟悉新的出餐流程,或许未来的香色就能做全套餐制。

厨艺:自然洒脱的大气

这次试菜邀请到主厨Ernest(右二)、编辑张芝维(中)与编辑Mokki(左二)给予邱一中意见。

我们以“表现个人风格”为试菜主题,邀请nku前主厨卓均仰(Ernest)、专责餐饮新闻的LaVie杂志执行编辑张芝维、与名厨MINGCHU资深采访编辑Mokki,一起品尝邱一中设计的3道料理。

阳明山鳟鱼南瓜树子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鳟鱼在盐渍、烟熏后低温烹至半熟,腌渍鳟鱼卵以微韧的口感突出存在感。夏天时以当季的芒果片搭配,到了冬季改用盐渍南瓜片。汤头以鳟鱼骨和树子煮成,油葱香气则给人熟悉的温暖感。

Ernest认为台湾鳟鱼不好用,而邱一中处理鳟鱼的方式很有创意。他以烟熏盖掉土味,肉质熟度也掌握适中。若要与口感硬实的南瓜片相配,他会希望主角鳟鱼再厚一点,提高存在感。另一个小地方是盘子温度不够热,尤其冬天时料理温度会降得更快。这点可以通过提高温盘温度、调整室内空调来解决。

Ernest称赞邱一中将味道难驾驭的台湾鳟鱼处理得很好。

油葱香是Mokki对这道料理最深的印象,其他菜品中也出现幽微的客家元素,且融合得巧妙无凿痕,恰好能呼应主厨的成长背景。自己处理的鳟鱼卵无论脆度、颜色都与一般鱼卵有别,加在淡色的汤品里效果很好。

她也观察到邱一中的烹饪风格与许多法餐出身的厨师不同,料理里的各个元素清楚分明——鱼骨与树子熬出的鲜味、烟熏鲟鱼、脆口的蔬菜,“法国菜有时候会有穷尽每个细节的感觉,但你的料理有种大气的自在感,可能是从澳大利亚或美国餐厅学到的东西。”

牛小排蒜苗高粱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主餐虽选用牛小排,邱一中连接客家咸猪肉的风味元素,让肉类主餐不流于平淡。他将炙烧蒜苗打成泥,蒜根细丝则炸酥与炸牛筋相伴。一旁挤上的高粱美乃滋鲜香扑鼻,以蒜苗、高粱酒风味唤醒台湾人的味觉记忆。

Mokki喜欢高粱美乃滋的饱满风味,“虽然就西餐来说,这样的酱汁配牛肉有点太抢味,但我觉得这是特色。”冬季里葱、蒜等辛香蔬菜香气饱满,炙烤后的甜味表现绝佳。

Mokki认为高粱美乃滋是台湾人会喜欢的风味。

张芝维则从杂志编辑的角度讨论视觉呈现。这道菜摆盘分成牛肉、配菜与酱汁3个平均的内存块,她建议主角牛肉的视觉感要再突出一些。尤其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上传到社群平台的照片都是餐厅的宣传。“可以想一下什么摆盘方式让客人更想拍照记录,再搭配风味表现,就是一道满分的菜品。”

新鲜蜂巢白奶酪洋甘菊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这道甜点的主角是洋甘菊慕斯搭配白奶酪鲜奶油,围上一圈芋头椰奶脆片,些微的草莓酱和糖渍黄柠檬再添果香与酸香。最后舀上一片来自高雄大树的蜂巢,馥郁甜蜜的龙眼蜜与白奶酪的酸交融,综合脆硬与柔顺的质地也让口感更丰富。

它可说是邱一中对Attica的致敬之作,也纪念他厨房生涯的重要时刻。刚进Attica时邱一中负责制作白奶酪,却始终不喜欢它的酸味。直到那次他成为客人,吃到白奶酪加上蜂巢的完整甜点时,才发现这么简单的搭配居然能带出意想不到的美味。原本还犹豫要不要离开Attica的他,当下决定继续留下学习。

张芝维喜欢把蜂巢带到桌边上菜的说菜方式。“对客人来说,动作的展示比口头说明更有张力。”加上邱一中分享这道菜与他的连接,能引导客人带入情感细细品尝。今日大家不只比较盘中的菜肴,也比较用餐体验。“台湾餐饮水准已经到达一定高度,接下来比的是细节,这就是很棒的细节。”

张芝维认为展示蜂巢与连接个人故事的说菜方式,能让食客带入感情品尝这道甜点。

Ernest觉得脆片的硬度与其他食材口感相距太大,或许可以降低厚度或提高脆度。“如果真的要我找个东西讲,里面有些食材可能是不太需要的。”哈密瓜球与草莓酱在这道甜点里的发挥程度不大,若拿掉它们,就能花更多心力来处理白奶酪与洋甘菊,“Lessismore.(少即是多)”Ernest说。

未来性:认识食材,也认识自己

返台接掌一家已营运多年的餐厅,在不过度偏离餐厅原始风格的前提下找到发挥空间,是邱一中身为新主厨的挑战。张芝维认为与强调酱汁的法餐相比,他的料理风味偏自然、清爽,其实更适合气候炎热的台湾。加上从食物到用餐氛围都相当轻松自在,这些设定应该是香色的女性客群会喜欢的。

“他让我想到刚到台湾,刚接nku主厨的自己。”当完兵就出国工作的邱一中跟来自新加坡的Ernest,两人的台湾餐饮经验并不多。他们得摸清在地食材的产季与特性,找到台湾人的味觉偏好。更重要的,是学习当一名主厨,带领一个厨房乃至一家餐厅。

即使在国外表现再好,回到台湾就是新的开始。要获得大众认同、市场接受,除了不断沟通,也需要时间证明自己。Ernest提到自己之前在nku推出的无肉类主餐套餐,也是因为前3年的耕耘,才让客人接受这个非主流概念。“慢慢来,有耐心。身为一个厨师,身为一个领导者,我觉得这很重要。”邱一中未来的成长与变化,年龄相近的Ernest有种英雄惜英雄的期待。

-end-

摄影:陈正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