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王明成和张士英讲述作战经历识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滕镜淑

虽然当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有来自祖国后方的强大保障,战士们信心还是很足,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打赢这场仗。

——王明成

王明成近照

敌人冲上了我方阵地,双方处于混战状态,一名战士拉响手榴弹和几个敌军同归于尽。这种情况很多,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张士英

张士英近照

“记不清了,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异口同声的张士英老人和王明成老人,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兵。记者对两位老人的采访进行得并不顺利,张士英耳朵几乎听不见,王明成走路都颤颤巍巍,手抖得连东西都拿不稳,从盒子里拿出参加抗美援朝证书这样一个简单动作,用了足足1分钟时间。

岁月侵蚀着老兵的身体,但是赴朝作战的无数个日夜,就尘封在两位老人的记忆里,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都是一曲刻在他们生命年轮里的铿锵历史回响。

天冷鞋脱不下来,“亲密战友”救险

现年89岁的王明成,年入伍,年3月踏上抗美援朝征战之路,曾在15军44师团通讯连工作。“我们连那时就4名骑兵通讯兵,我是其中之一。”王明成老人回忆说,当时他20岁出头,骑马都是现学的。

“那时候天很冷,骑马送信回来鞋都脱不下来,要用水泡着才能脱下来。去送信路上,还要时刻留意别被敌人侦察机发现,常常炮弹就在身边爆炸,要赶紧牵马进防空洞躲一会,等敌机走了再从洞里出来。”王明成告诉记者,他当时负责传递的是师、团、营级的机密信件。

“在朝鲜的时候,我就在上甘岭一带负责送信。”王明成老人说,他所在部队驻守在西方山,还有一支部队驻守在五圣山:“ 战斗英雄黄继光,就属于驻守在五圣山的部队。”

“我当时和4匹马同住在一个防空洞里,还要负责饲养这4匹通讯用的马匹,马身上的味道很大,不过时间长了就习惯了,闻不出什么味道来了。”就这样,王明成与这4匹马成了“亲密战友”,培养起非常深厚的感情:“有的马匹性格烈,别人骑不行,我骑就没事。”

就是这群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有一次还救了王明成。当时为了躲避敌人侦察,送信一般晚上进行,在漆黑的山区很难辨别道路,王明成拐错一个岔路口,结果迷了路。情急之下,他撒开马的缰绳,让马匹自己找路。俗话说“老马识途”,从哪来的知道怎么回去, 就是这匹马带着王明成找到回去的路,才让他没有迷失在山区里。

“送信一般都要跑十几里山路,一来一回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王明成告诉记者,马是非常警觉的动物,还会提醒他有潜在的危机。如果周围有埋伏,马匹会发出嘶嘶吼声,怎么拍它都不走,这时候王明成就会知道前方可能有潜伏的敌军,会绕路躲避开。

骑马赶路被绊倒,马蹄踢落一颗牙

有一次,王明成在送信的时候,因为山路崎岖不平,骑在马上赶路的他被一个炮弹坑绊倒。王明成顿时一头杵在地上,慌乱中跌跌撞撞的,马蹄子踢在了他的脸上,当场踢掉一颗门牙。

“马蹄子一般都要装马蹄钉的,那是一块三角形的铁片,有钉子非常锋利,可以防滑。落地后,马蹄是直冲着我的脑袋踩下来。幸亏那天跑山路时马蹄钉脱落了,只有裸露的马蹄,马蹄踢到我的脸上只踢落了一颗门牙。”王明成回忆道。

“打仗时一般吃的是炒面,还有高粱米,后来补给条件慢慢提升,会有干鱼吃。蔬菜是每个班自己种,上级分给你豆子,我们挖个沙坑就可以种豆芽。”王明成回忆说,虽然当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有来自祖国后方的强大保障,战士们信心还是很足,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打赢这场仗。

王明成参与的上甘岭战役,是 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重要战役,战斗场面非常惨烈。此役历时43天,敌方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余门,坦克多辆,出动飞机0多架次,对我方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余万发、航空炸弹余枚。此役之后,我方再没遭遇到美方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 ”一带。

王明成在上甘岭战役中,参与过运送火炮的工作。“晚上把机关炮推到山顶的防空洞里,这样白天就可以猎杀敌人的飞机。敌人的飞机战斗力非常强,每次我们在后方看到敌机被击落,一群人都会兴奋地一阵欢呼。”回忆起那个场面,王明成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演示起当年振臂欢呼的动作,佝偻的身体仿佛一下被唤醒。

相册珍藏七十年,记录满满战友情

现年90岁的张士英,17岁入伍,曾担任第67军师政治部战士。年6月20日,张士英和家里的三哥哥一起踏上抗美援朝征战之路。张士英珍藏着一本相册,里面满是他和战友们的合影,这些照片跨越近70年的岁月,泛黄的相纸默默书写着过往,岁月年轮沉淀的斑驳痕迹留下一曲历史回声。

“年6月19日,明天过江入朝,今天合影。”“年6月20日,已入朝 天合影。”在张士英老人珍藏的两张合影中,年轻战士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他们站成两排、目光炯炯有神。在张士英老人的相册里,有30多张这样的老照片,记录着抗美援朝一个又一个瞬间。

说起这些照片的来历,张士英老人介绍:“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我有一位同事负责拍摄战地照片,一看他照了相,洗照片时我会向他多要一张。”有心的张士英一直珍藏着这些影像,这本弥足珍贵的影集也成了他回忆的载体。在这本影集中,张士英用心地记录下照片的背景资料,用手写的小字一一做了备注。

“年6月,我们用双手垒起‘万里长城’。”在一张照片旁边,张士英老人这样备注着。这张照片中的几名战士正在挖着防空洞。据张士英回忆,抗美援朝时期挖防空洞是很重要的战事准备工作,他们平时都是住在防空洞里。

战友们舍生忘死,为赶路扔掉棉裤

张士英告诉记者,中国人民 先遣部队入朝时,正值10月份,当时朝鲜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而朝鲜的冬天更冷,有些地方气温低至-30℃左右,紧接着入朝的大部队,每名战士的棉衣又增加半斤棉花。

“当时,每名战士要背负的东西很多,除了穿着的一双鞋要再预备两双,还要背负5天的生活给养,当时基本是5天的小米食粮。战士们携带的步枪子弹,原来是1个基数(80发、发或者发),后来都是增加到2~3个基数;手榴弹一般携带4颗,有时也会增加到6颗。战士们还要背着雨衣,帮伙房背着做饭用的炊具等。同时,战士们还要背着铁锨、十字镐,随时用于挖战壕。”张士英告诉记者,由于行军路途遥远,很多战士为了赶路,就把自己的棉裤扔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名战士需要背负40~50斤的装备,抗美援朝时期,一名战士有的要背负近百斤的重量。”

张士英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在他工作的政工部门有很多战事资料,他也看了很多立下一等功等功勋的牺牲战士资料。“敌人冲上了我方阵地,双方处于混战状态,一名战士拉响手榴弹和几个敌军同归于尽。这种情况很多,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张士英说,“那些功臣姓名什么都想不起来、想不清楚了,前几年还能想起来的时候,心里总是很难受。”

如今,90岁高龄的张士英每天都坚持下楼遛弯“巡查”,清理贴在墙上的小广告,遇到乱扔垃圾的现象也会主动打扫。战火硝烟留给他的记忆正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湮没,但那些英雄的力量永不磨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