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精于内在,不要流于形式。个人不太喜欢把所有的设计商业化。
此次色达之旅,我见证了漫山红房子的震撼一幕;我陶醉在绵延群山的五彩经幡之间;我看到了朝圣的人们虔诚的目光;我流转在坛城转经筒里的祝福中,不能自已。
在那里信仰说来纷繁却也简单,就像一只飞翔了很久的鸽子,希冀着一片青色的屋檐。
一念一生,色达———世界的那抹红
设计思路
此本册子是介绍色达文化信仰的,首先从思想上就要抛开过于商业化的东西,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设计用心表达出来。
确定版心页边距比例
版心选用对称版心,再者由于是文化类画册,想更灵活的去表达,页边距比例选用的是1:1.5:2:3(个人比较喜欢这个比例关系,更加的灵活,画面透气性更强)。
对称版心,页边距比例是1:1.5:2:3
对称版心,页边距比例是1:1:1:1
(稳定正式,用的范围较广,但灵活度不太高)
对称版心,页边距比例是1:1:1:2
(相片影集类用的居多)
网格系统
册子是选用40格网格系统规范的,考虑到版面中竖向形式较多,单元格就采用的竖向的(这里根据习惯而定)。
有些朋友经常会问单元格的大小,或者是单元格之间的间隙是怎么算的?
这个是根据文本行的长度、行间距以及字体的大小而定,有的册子是属于那种图解类的,碰到这类画册,单元格与单元格之间的间隙可根据具体情况以一个,两个或者三个文本空行作为标准。
文本行的横向长度是什么决定的呢?
————就是阅读性(除了一些装饰性和娱乐性大于功能性的册子以外)。
单行英文往往以至少7个单词为准,中文大概在27到35个字符之间(中文这块也有说到42的)。
网格系统一定要基于阅读性去合理安排,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作品,虽然留白比较多,但是依然显得比较堵,原因就是忽略了阅读性。
色彩和字体
色彩分别用了黑白调和彩色调两种展现形式。一个注重思想性,一个注重视觉性。字体的选择用了衬线体(文化气息比较强,大方雅致)更符合项目调性。
确定版心页边距比例1:1.5:2:3
确定版心页边距比例1:1.5:2:3
具体比例要根据项目本身的调性确定,此本画册属于文化信仰类,所以留白要更为精细。另外1:1.4是白银比例,具体精确值为1:1.
把文案信息依照网格系统的规范整理好,预留对应的负空间,在文化类的版式设计中负空间的设计其实更尤为重要。
而且图片中人的位置在九宫格的视觉点上,更符合摄影的角度,跨逻辑层的学习融合也会让作品更出彩。
字体本身具备不同的气质,宋体(衬线体)具备文化气息,端庄雅致,黑体(无衬线体)本身的气质更为时尚现代,给人以直来直去的感觉,常用于商业类设计,视觉冲击强。
而书法体与手写体本身装饰性更强,而书法体偏向于大气文化类,手写体则往往偏向于清新系。分析字体气质最后选择{中华民国字体}作为整本画册的主字体——繁体而又有年代的斑驳感。
黑白调
彩色调
从此页开始下面的页面都会以这个顺序去展示,就不再一一累述了
主标题,副标题和内文之间字号保持着一定的倍率关系,1.5或2倍的相对比例规范,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主要针对该版面而言。
字号之间的倍率关系最好要保证是整数倍,或者是0.5倍,这是更加符合数学美学的规范(顺便提一下,网格系统起初也是用在几何学上,而后才慢慢延伸至其他行业,有人问为什么数学这么美,因为数学本身研究的就是自然之规律)。
黑白调
彩色调
下面的版面我都会以黑白与彩色两个效果呈现(除了其中一个版面,后面就会知道了)好吧,我对黑白调已经毫无抵抗力了。不过并不是每个版面都适合黑白调的,根据情况而定。
这里是思路分界线,最后一步我会重点讲设计思路。
面对不同的版面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安排配图和内容,设计技法会为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么,当然不是,我认为设计技法只是技法,可以有技法,但不能被技法绑架。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等。
黑白调
彩色调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标题“色达山河一片红”,顾名思义,我们需要去找一个相应的配图,但是什么样的配图具备这样“豪气”的标题呢,卫星上看色达,哈哈,这个确实有点“豪”了。
诸如此类的配图能称得上是好图的,往往是具备前景(人物),中景与远景。最终选择了上图:一个信者,就那样平静的立在那里,静静的俯看着色达的山河,远处红色尽收眼底。而人物恰恰是一个背影,这样会多一份故事性,不会被所谓的面孔干扰,更加耐人寻味。
配图跨栏安排,主要信息在布局方面围绕配图而定,更加呼应“静谧”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选配图时如果有必要进行二次处理时一定要处理,如色调,饱和度,杂乱的元素等。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看到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页码等的布局。
黑白调
彩色调
供护法相当于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在这一天会有几千僧众集合与学院的五台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热闹的场面,在找配图的时候要注意图片的氛围,画面中选用了三个配图,都是有热闹气氛的属性,再者最大的配图和右边的两个配图有个呼应关系,从出发到集合再到听经是个完整的过程,同时保证了事件基本的延续性。
在内文安排上都采用了竖版的陈列方式,从形式上更类似于经文的撰写方式,整齐规范与统一,也突出“供护法”的事件的重要性。
配图裁切也需注意,一定要保证主体的完整性。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看到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页码等的布局。
黑白调
彩色调
选取佛学院一角去背处理作为画面的视觉重心,庄严肃穆。纵深感比较强,进一步拉开了空间,图片经过二次加工,把远处的建筑透明渐变,深化这种空间感,画面更有呼吸感。当我们看到一个素材比较有特色,或角度,或色彩,或构图,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放大其特点,深化其特有属性的概念,画面将会更加出彩。
左上角的图选用了三个僧人往上走的情形,与佛学院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也是一个纵深感较强的配图,而且方向性有相交的地方)。
文字安排就相对比较自由了,竖版与横版排列对比,更加活跃这个版面。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等。
黑白调
彩色调
有没有这种情况,突然发现了一张美腻的图,一个构图结构逆天的图,突然不知该怎么去表达,到底该怎么办,美的无法呼吸。办法很简单——让她肆无忌惮的绽放吧。
上面这位五彩经幡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天生一张猪脚脸,闪闪发光的光环,使得画面蓬荜生辉。怎么办,我只是一段文字,我甘愿做绿叶,规整的排列着,以此让五彩经幡更惊艳出彩。
我是文字,我就收敛收敛吧。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等。
黑白调
彩色调
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项目,如何能够把握项目的特点。设计与其相符的作品,当然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去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文化信仰类的设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实地进行体验与感受。
当时去坛城的时候,时值夜晚,漫天星空,非常漂亮,在坛城的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我随着众人去转经,其实当地还有个讲究,转经千万不能逆向转,那样会适得其反,也许会带来厄运。遂小心翼翼的随僧人一步步的走,每走到一个转经筒,用手握着筒上的类似铜制的抓手用力转动,就这样前前后后转了大概十圈。起初转一两圈的时候没太大感觉,当快转到8圈的时候竟然潸然泪下。
那份触动真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虔诚的祈祷,据说可以洗却自身的罪孽与厄运,会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庇佑。这里有以前做过错事的人,有经常抽烟喝酒的人,有家庭不和的人等,都在这里静静的转,有的人甚至已经转了三个月。
所以我当时在设计这个画面时,整个的视觉重心都集中在画面的中间部分,配图和文字保持一个水平线,让视线都聚焦在那一点上,四周都大量留白,给人以冥想沉思之感。转经筒上,只有自己的心在转动,一圈一圈......
这种展现方式是方便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到网格系统,主要信息的位置空间布局还有配图等。
黑白调(没有彩色调,这里不适合)
初到天葬台,如画面这个巨大的雕像,门口和里面都是人的头骨组成,处处都是死亡的气息,但是当地人都采用这种方式安葬,一种说法是由于当地的环境气候,用不得土葬;还有就是源于佛教的引入;不论是哪种说法,死生为大,都应该尊重当地的风俗和信仰。
我认为生死先于信仰,现实让人们不得已而选择,而信仰则让人们安于这种选择。若从信仰的角度上看,可以正视死亡,信仰本身的力量远非如此。
据藏族同胞说等鹰来的时候,天就会阴下来,起初我真是半信半疑(不相信的成分居多),待到天葬仪式开始,鹰群开始盘旋高空,不知何时,天就猛然间阴了下来。我是真心不解,也许信仰本身就无法说透,信者则灵。“天葬可以让灵魂轮回,可以修成善果。”他们如是说。
在安排这个版面的时候我把整个的天葬台作为大背景,以此感受场景的死亡的气息。主标题的字体用了放大重复,透明化的效果去凸显灵魂轮回的这个主旨。另外,我刻意把画面上的两只鹰盘旋在“灵魂”两字旁边,意味深长。
设计的思路都是我的所感所想,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学习思路,交流心得。当然我相信也会有更多的朋友感触的层次更深,做出的效果更好。
设计的核心就是——能否设计出符合项目调性,表达出内在的精神层次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