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他在生命尽头做了这个决定如今儿

余杭晨报原创记者杨荣通讯员周蓉沈小丽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爸爸:

您在天堂还好吗?记得从来没有给您写过信。不知不觉间,您已走了一年有余,每次只要想起您,眼泪总是会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

天天和乐乐两个孩子经常会提起爷爷,她们总以为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您,所以每次她们想您的时候,就会抬头寻找天上的星星。

小时候,您是我的榜样。您和母亲是最早一批插队落户的知青,我很幸运地出生在黑龙江那个冰雪世界。但这一切随着我4岁回到杭州,都成了留在相册里的记忆,之后我就再没有回过东北。您在那片“黑土地”上整整奉献了10年,把最好的青春留在了那里,在我眼里,您是一代人的骄傲!

记得您退休的那些日子,为了帮我照顾孙女儿,都没能好好地享享清福。在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后,您一直想捐献自己的遗体和角膜,还动员妈妈联系红十字会,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书,虽然观念上我理解您的这个决定,但还是打心底里佩服您的勇气!

您走了之后,妈妈过了很久才慢慢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如今妈妈生活得很好,身体也很健康,社区街道、红十字会以及杭师大医学院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来慰问。爸爸,我和妈妈都很好,您的孙女也都在慢慢长大,她们都很想您,希望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爱您的儿子

年3月30日

清明,万物生长,思念成河。

年1月31日,东湖街道茅山社区的老党员章洪涛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享年73岁。那一刻,他捐出了眼角膜和遗体。

章洪涛年工作照

今年,在这个特别的清明节,章洪涛的家人用老照片和家书,寄托他们浓浓的哀思。

余文君是章洪涛的妻子。昨天上午,她和大儿子章志平一起翻看了几本厚厚的影集,母子俩诉说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许,章洪涛的影子早已烙印在他们心里,看着一张张照片在眼前划过,余文君嘴里念叨着,“你的心愿,我们都帮你完成了,你在那边安心吧!”

余文君和大儿子章志平翻看老照片

章洪涛的小儿子章志宇向两个女儿讲述着爷爷的故事,情不自禁提起笔,写下了第一封给父亲的信。

“你当我的眼睛,让我每天都幸福”

年出生的余文君比章洪涛小一岁,他们俩是高中同学。作为知青,两人分别于年、年先后到了黑龙江,章洪涛在中学当物理老师,余文君到了兵工厂。

因为距离不远,又是老乡,两人便互相照应着。相处久了,余文君发现章洪涛不仅有才华,字也写得好,做事情学一样会一样,一来二去两人都心生好感。

年,章洪涛和余文君在黑龙江登记结婚。同年,大儿子章志平出生了。因为没人照顾,10个月大的时候,章志平被送到杭州外婆家。年,小儿子章志宇出生,余文君把他带在身边,一边照顾一边工作。

三年后,余文君带着小儿子返城,章洪涛在第二年也回了杭州。章洪涛进了水泥厂,余文君进了纺织厂。刚回杭州时,亲戚在厨房里隔出4平方米的屋子,那就是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地方。白天,夫妻俩上班,孩子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也是很开心。

在杭州工作的第三年,章洪涛分到了一套房子,全家人都乐坏了。“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小儿子住进新房说的第一句话,余文君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章洪涛夫妇在家中

生活走上正轨,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或许是因为上天妒忌这对恩爱夫妻,年,余文君眼底出血,导致视力极速下降,看东西只能有个轮廓。起初,余文君心里很焦急,整天郁郁寡欢。章洪涛便安慰她,每天带她去公园或商场散心。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余文君慢慢走出阴霾。

“那时候家里买菜做饭,所有事都是他一个人在管。他就是我的眼睛,我十分有安全感。”余文君说,结婚46年来,两人互相谦让,从来没红过脸。

“我当你的拐杖,陪你走完人生”

年,大儿子结婚;年,小儿子也成了家;之后,孙女们相继出世,夫妻俩享受着天伦之乐。

章洪涛夫妇与孙女的合影

章洪涛退休以后,闲不住的他又去当了几年老师。年,他全身心投入照顾几个孙女,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他讲的故事,孙女们特别喜欢,几个孙女跟他的感情都特别好。”闲暇时光,章洪涛喜欢游泳、打乒乓球,还时常带着余文君外出逛逛。

本以为生活会这么一直幸福下去。年有一段时间,章洪涛开始日渐消瘦,他和余文君开玩笑说,人进入老年,身体就会消瘦。同年12月,章洪涛被查出胃癌晚期,随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在章洪涛做完第一次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余文君常常用轮椅推着他外出散心,或是一起去菜场买菜。余文君说:“我的眼睛不太好,他说可以当我的眼睛。他的腿脚不方便,我就是他的拐杖。”

患病之后,章洪涛深思熟虑,决定捐献遗体。当他把想法告知老伴和孩子后,家人都十分尊重他的决定,余文君更是响应老伴的想法,同样作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年5月24日,章洪涛夫妇签订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

“人终有一死,我和他一辈子过得普普通通,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社会再做点贡献。”在客厅的桌子上,余文君向记者展示了她和丈夫的捐献志愿书。

“他生前是老师,最记挂的就是学生。他老和我说,很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帮助到学医的孩子。”年1月31日,章洪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按照他生前的捐献意愿,他捐出的眼角膜用于治疗患者,遗体则被送往杭师大医学院用于医学科研。

一代人的善良

为下一代树立榜样

章洪涛走后,余文君出门买菜办事,经常会遇上一些“小插曲”。有一天晚上,余文君去超市,过马路时跟在一位年轻人身后,把人家给吓到了,她连忙上前解释自己视力不好,害怕一个人过马路。每到这时,余文君对丈夫的思念愈加强烈。“如果他还在,我出门会很安心。”余文君说,为了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她时常与小区居民们在一起唱越剧,独自在家时就背诵古诗。

如今丈夫走了一年多,余文君已坦然面对。她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丈夫走了,但他的眼角膜成功捐献,重见光明的那双眼睛,实现了他最后的愿望。令余文君欣慰的是,现在大儿子搬过来和她一起居住,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儿子从事金融行业,忙碌的工作之余,也会经常带两个女儿回家陪妈妈。

两个儿子谈起父亲,都会发出由衷的敬佩。“他为北大荒‘黑土地’建设奉献了青春,成为一代人的骄傲;我也佩服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做出的选择……”在章志宇的眼里,父亲的一生就是他的榜样。

8年间余杭完成遗体捐献21例器官捐献28例角膜捐献47例

遗体器官捐献者,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用自己的器官挽救了素昧平生的患者,用自己的躯体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诠释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长久以来,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遗体、器官捐献的事颇为敏感。像章洪涛一样,在生命的尽头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用自己的身躯为国家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的还有俞立荣、严幼敏、胡程华等志愿者。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决定,让我们懂得,有很多爱,可以比生命更长。

据区红十字会统计,年至年,余杭已经完成遗体捐献21例、器官捐献28例、角膜捐献47例。

如果你有身故后器官捐献的意愿,请将你的意愿告诉家人,得到亲属的支持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