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创作何去何从专家呼吁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改变从生产、制作到传播的整个电视行业生态链。如何避免流量驱动下电视创作的套路与模式化,使现实主义剧作回归生活本身?如何拓宽和提升现实主义剧作的题材与叙事手法,平衡剧作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在日前举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评论周“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理论·实践·传播”论坛上,多名专家与业内人士对此做出了探讨。回归艺术与生活本身互联网带来了电视行业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这一方面推动了电视剧内容的垂直细分与题材的多元化,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时代光谱和人物群像;另一方面以创造巨大流量和产业效益为驱动的传媒市场也带来了剧作商业性与艺术性如何平衡等问题。正如编剧、导演兼制片人汪迪总结,网络内容消费的碎片化属性导致了注意力经济的产生,短视频等产品对长视频消费的侵占加剧了创作者的焦虑,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又出现了以“话题”取代题材、内容处理平面化等问题,使本该成为“作品”的剧集变成了目的性指向的“产品”。对此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主任、教授曲春景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该紧跟当代观众的审美心态,网络平台的影视剧创作不能悬浮,需要回归生活、艺术本身,艺术性不能埋没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汪迪也提出,“要让剧集回归‘文艺作品’的本质,让‘共鸣、共情’成为观看者的内啡肽,根本区别于短视频‘即时娱乐’的多巴胺属性,回归它本来的位置。”如何让剧作回归本原?不少从业者依据自身经历总结,在提升所谓“网感”与叙事手法的同时,要坚持以真实生活与人性为依据,切入社会热点乃至痛点,“拍摄真实可信有温度的作品”。《跨国鸭绿江》《重案六组》等剧编剧余飞表示,网络时代单纯喊口号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影视创作者要将信仰融入到故事中去,人物要趋向真实化地表述,不能一上来就打标签,将角色脸谱化。《人民的名义》《人世间》等剧作导演、出品人李路也指出,创作要讲真话、拍人性,以童心描绘生活。“如果拍摄质感离奇、粗糙,讲述的故事混乱,观众是不会买单的。”评价体系的转变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潇影集团剧本中心副总监邓宗南注意到,近年来国剧取得长足进步,现实主义作品回归成为市场主流,但与之相匹配的播前创作评估、播后文艺评论却存在滞后、失准问题。从热度值、抖音播放量、微博热搜排名到豆瓣评分等一套网络评价体系可能使电视剧滑向话题式炒作与套路化迎合。他提出要从流量产品评估体系转向正剧作品评估体系:“市场维度上,应该从大数据迎合思维走向潮流预判思维,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引导而非迎合市场;要注重观众口碑,从观众代入走向观众共情。警惕如今‘男性向’‘女性向’等标签带来的偶像剧或爽剧式评估套路。”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友军以法政剧为例,说明电视剧评价体系应符合行业逻辑。他发现某些电视剧以现实发生的热点案例作为创作素材,有意通过炒热话题获取眼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