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2.html
年底的一天,一个叫赵保群的江苏农民来到北京,按照信中交代的地址,找到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的住所。警卫员检查过他的证件后,把他领到客厅中。
张爱萍将军夫妇亲自接待了这位农民,一见面张爱萍就紧紧抱住赵保群说:“保群同志,你终于来啦!”这是时隔十余年后两人再次见面,张爱萍不停地端详眼前这位农民,亲切地说:“你养胖了。”
当天晚上,张爱萍夫妇在家中设宴招待了赵保群。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儿媳叫回来作陪,那天张爱萍非常高兴,喝了几杯啤酒,不停地与赵保群碰杯。
几杯酒过后,张爱萍严肃地看着儿子张品说:“保群同志本来有不错的前途,是因为受了我的牵连才回到农村去的。要不是保群同志,我早已不在了,你们要永远记住。”
一位江苏普通农民为何成了地位显赫的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救命恩人?
张爱萍(左)与赵保群(右)赵保群出生在江苏海安县角斜镇一个农民家庭,与共和国同岁。角斜镇有一个闻名全国的英雄群体——角斜红旗民兵团。
抗战时期,这里的民兵队伍积极支持新四军,参加过上百次战斗。解放战争期间,有名民兵随军转战了0多公里。年,华东局、南京军区授予当时的角斜人民公社“红旗民兵团”称号。
当地人无不以这个称号为荣,年,年仅20岁的赵保群已经当上民兵排长。由于各方面表现均非常优秀,经过严格的审核,这一年秋天他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某部,担任中央首长的警卫工作。
赵保群没有辜负家乡的荣誉,到了部队以后他认真学习军事知识,努力锻炼,渐渐获得了首长的认可。不仅当上了警卫班的班长,组织上还准备将其提干。赵保群的政审材料已经准备好,身体也检查完毕,他满怀信心地等待着消息。
年5月的一天,正在上岗的赵保群被一辆吉普车接到卫戍区办公楼。一位首长对他说:“保群同志,组织上考虑提拔你当排长的事,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但是你先要通过考验,组织准备派你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
原来,首长要赵保群到三〇一医院去“监护”一名叫“张续”的病人,并提出了几个古怪的要求:不准与他谈论时事,不准他与外人接触,家属探望时的谈话要在旁监听并记录,不准给予病人方便或照顾……
赵保群二话不说,带着5名战士赶到三〇一医院。只见自己的“监护”对象胡子拉碴,面如土色,身体浮肿像充了气一样。都快入夏了,还穿着厚棉袄,整个人显得憔悴而又苍老。医生则说,病人左腿骨折,刚刚做完手术。
赵保群心想,这位老人看起来有些可怜,人都已经这样了,还需要严密“监护”,他到底什么来头?虽然很好奇,但赵保群在警卫部门工作这么多年,深知不该问的绝对不问。
当时赵保群并不知道,他“监护”的这位“张续”,正是曾经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张爱萍。
张爱萍那是张爱萍落难的时期,5月2日那天,张爱萍独自去洗澡,突然脑袋发晕,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他挣扎着爬起来,痛得直冒冷汗,医院。
一开始赵保群只是觉得张爱萍可怜而产生了一点同情,但随着两人的接触,赵保群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赵保群上岗时,不断有“专案组”的人气势汹汹地跑来审讯张爱萍,但张爱萍或是冷笑一声,或者横眉冷对,闭口不言。
张爱萍脸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正气,是革命先烈那种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精神。赵保群凭直觉认为他不是一个坏人,即便他犯了错误,处理归处理,总该先让他正常地活着。
赵保群开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有意为张爱萍提供一些方便。赵保群常常帮他理发、刮胡子;为他倒尿盆;为他擦洗身子;为他做热敷和按摩;家属来探望时,他主动站门外,好让他们多讲几句话……
张爱萍也感觉到赵保群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常常与他交谈,不过他并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而是讲一些井冈山、长征途中的战斗故事和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以此勉励年轻人。
赵保群从张爱萍的谈吐中断定,他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也更加坚定了要保护他的想法。一次他听医生说,吃茄子能让骨头愈合得更快,就跑去买了茄子悄悄煮给张爱萍吃。
夏天天气热了,张爱萍想吃西瓜,但又不好开口。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季节,西瓜应该熟了吧!”赵保群听明白了他的想法,上街去买了西瓜切给他吃。经过赵保群的精心“监护”,张爱萍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
年7月28日,赵保群下岗后刚刚躺下,突然床头响起了急促的电铃声。他意识到不妙,一骨碌爬起来,往5楼张爱萍的病房里面跑。按照部队规定,他与5名战友需要24小时“监护”张爱萍,2个小时换一次班,病房里有紧急情况才会按响电铃。
赵保群赶到病房后,只见张爱萍口吐白沫,已经陷入昏迷。赵保群急忙问:“怎么回事?”一个战士说,十多分钟前病人喝了一碗中药,不久就开始呕吐,随后还抽筋,接着就昏迷了。
赵保群急忙打电话向上级汇报,医院派人抢救。医院值班室电话,可无人接听,跑去值班室也没发现人。赵保群急得满头大汗,命令几个战士看住房门,任何人不允许进去。他跑步赶往一公里外的主治医师宋军医家。
经过两天的抢救,张爱萍才渐渐恢复意识。他得知是赵保群不顾一切为自己找医生,并一直守在自己身边后,热泪盈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拉住赵保群的手。
张爱萍在部队视察(右)一开始赵保群就感觉不对,平时喝中药都没事,今天怎么就出问题了呢?趁医生在抢救时,他悄悄收集了一些药渣。根据平时的接触,赵保群知道宋医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就请他对药渣进行了分检。
宋医生发现里面多了一味处方上没有的“曼陀罗籽”,摇着头说:“这是一味致命的毒药,恐怕是有人搞鬼。”赵保群一听非常生气,怎么能对一个受伤的老人用这么卑鄙的手段?
医院办公室讨说法,医院给出的说法是存放“曼陀罗籽”的药箱漏了,才混入其它药物中。不过赵保群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双方争执了半天没有任何结果。
这时张爱萍让警卫把赵保群叫回病房,并劝他说:“不必争了,我参加革命就准备付出一切。你这样一闹,估计留在部队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如果退伍,走之前一定来我这一趟。”
果然,不久之后赵保群就接到部队通知:“停止‘监护’,不得再与病人接触。”正是这时,赵保群才知道自己“监护”了几个月的对象竟然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但回到部队后的赵保群未能再有与张爱萍见面的机会,部队认为他在“监护”期间违反了规定。取消提干,要求他于年3月1日退伍,并于退伍后两天内离开北京。在此之前,他不得离开营区。
赵保群对军营充满感情,但军令如山,他只能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回到农村老家。他心想,就算当不成兵,也要当个民兵。他回乡后立即找到村支书表明态度,最后又成了一名民兵。
除了平常的训练外,赵保群还要和村民们一起干农活。角斜处于黄海之滨,大多是盐碱地,种不出庄稼,非常穷苦,一日三顿只有稀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保群带领村民引水灌溉,从县里请来专家指导,改造碱田。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粮食产量提高了,村民的生活也逐步改善。
赵保群退伍后,张爱萍也恢复了自由,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危难之中帮助过自己的赵保群。然而那时他还没有职务,多次找到北京卫戍区,得到的答复都是赵所在的团已经解散,无法查找该人。
年,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得知福州有一位老中医,接骨医术非常高明,便邀请张爱萍到福州治疗。期间,张爱萍路过南京,猛然想起赵保群似乎是江苏如皋、海安一带的人。
他便找来老战友吴邦仪,请他帮忙找赵保群。当时吴邦仪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接到战友请托后,他到处写信、打电话托人查到。然而人海茫茫,始终没有赵保群的任何消息。
国庆典礼上的张爱萍(左)年,张爱萍恢复了工作。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千头万绪,几乎将所有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无法分心再去找赵保群的下落。
在农村的赵保群也从广播中获知张爱萍复出的消息,他由衷地为张爱萍感到高兴。为了能看到老首长,赵保群省吃俭用,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
尽管那时候赵保群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但他始终未想过去找张爱萍解决自己的困难。因为他觉得对张爱萍的照顾只是举手之劳,根本不值一提,更不能去给他添麻烦。退伍后,赵保群从未向任何人提及他与张爱萍的交往。
后来国家政策好了,赵保群被安置到当地供销社做临时工,这其实是一份体力活。赵保群每天要将30多包75公斤的重的棉花,扛到多米远的地方,然后堆到2米多高的棉囤。棉花收完后,他又要去砖瓦厂拉泥、挑砖。由于勤勤恳恳工作,他连续17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赵保群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孩子,那个年代工人工资低,他生活负担非常重。长年累月的超负荷体力劳动,加上缺乏营养,就连这个经过部队锻炼的钢铁汉子也被压垮。
一次赵保群挑砖的时候,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上。工医院,诊断结果是高度贫血。但赵保群实在拿不出钱治疗、买营养品,醒过来后就坚持要出院。回家后他躺了几天,便又去砖瓦厂挑砖了。
当年正准备提干的赵保群被迫退伍,是受了委屈的。即便日子过得如此艰难,他始终未想到要去找已经是高官的张爱萍,也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张爱萍在面对审讯时那副横眉冷对的面孔给他了极大毅力,他认为一个革命者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转眼间,已是年春节,张爱萍已经担任国防部长。这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既享受着难得的欢聚,也会回忆起曾经历过的坎坷。张爱萍一时兴起,填了一首新诗,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经历和找了10多年没找到的赵保群,顿时黯然伤神。
张爱萍喃喃自语说:“保群是个好同志,一定要找到他。”妻子赵又兰看到他哀伤的表情,便说道:“要不我们再给老吴打个电话,让他想想办法?”
这时的资讯已经比10多年前发达了许多,一位老将军10多年对一位农民念念不忘,这也让吴邦仪极为感动。他写了一篇极为感人的寻人启事,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播散出去。
启事上说,张爱萍将军正在寻找曾经“监护”过自己的救命恩人、警卫班长赵保群,但由于原先的部队已经解散,将军寻找13年无果。春节时,将军想起往事,吃不香也睡不着……
张爱萍夫妻赵保群从报纸上看到这则启事时,泪水涟涟,他未曾料到一位身处高位的老将军竟然一直牵挂着自己。他低声自语道:“我也没做什么,每个善良正直的人都会这么做。”
村里的人看到这则启事时都惊呆了,没想到平时老老实实、沉默寡言的赵保群竟然是开国上将的救命恩人。他们都挤到赵保群家来问,你小子发达了,赶紧去找将军解决工作问题吧!赵保群淡淡一笑:“同名的人多着呢。”
不过还是有人把赵保群的信息告诉了吴邦仪,吴邦仪核对了他的履历和外貌与张爱萍说的基本一致。吴派了一辆车到角斜镇把赵保群接到南京,当着赵的面拿出3本影集让他指认张爱萍。里面有多张照片,只有两张是张爱萍将军。
赵保群轻松指认出张爱萍的照片,吴邦仪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真是将军的救命恩人赵保群同志啊!”
张爱萍得知赵保群找到后非常高兴,立即写来一封信对他表示感谢,并寄来元钱。这并非一个小数,当年工人的平均年薪是元。赵保群非常激动,但最终决定将这元捐给当地的小学。
年冬,张爱萍得知赵保群的妻子住院,又寄来元,并表示以后每月再寄50元。赵保群仍然没舍得花,而是转赠给镇上的敬老院。这使张爱萍极为感动,十多年过去了,赵保群的善良丝毫没有变色。
张爱萍退居二线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他便邀请赵保群到北京相聚。张爱萍特意交代警卫员敞开只有贵宾来时才开的大门,离别15年后再次相见,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泪如泉涌。
年,在张爱萍的关心下,地方政府将赵保群安排到工商所工作。张爱萍勉励他:“要永远做个正直、正派、正气的明辨是非的真正的人。”
赵保群在整理信件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在北京病逝。接到通知,赵保群失声痛哭,他急忙赶到北京送将军最后一程。如今,赵保群早已退休,但他仍然关心着当地的民兵训练工作。他说:“退伍不褪色,一天当民兵,一辈子是民兵。”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尽管赵保群与张爱萍身份差距很大,但赵保群在张爱萍危难时刻出手相救,奠定了两人之间的友情。从赵保群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什么时代,总会有正直、善良的人。当然,并非每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像赵保群那样得到“回报”,甚至还会付出一些代价。
但只要我们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无愧于心。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击下方小火箭为我助力,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