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里,苏丽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刘家峁村的乡亲。
“这几天天气变化大,我得回来看看大家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3月18日,一场春雨过后,苏丽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村里的工作。
年6月3日,苏丽被榆林市公安局派到佳县乌镇刘家峁村驻村扶贫,做过驻村工作队队长,当过驻村工作队队员。几年来,她始终坚守扶贫一线,把村民当亲人,千方百计为村民解决困难,用真情和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初到村里
心贴心解民忧办实事
一本工作日志,两三本书,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箱子,一颗改善村民生活的热忱坚定之心,苏丽来到了刘家峁村。
在经过前期一系列入户调查摸底后,苏丽和驻村工作队员着眼村民生产所需,决定在村里建一座淤地坝。“我们利用从市扶贫办、市财政局争取的项目资金,用1个多月时间就把这个坝打成了,解决了村里过去排洪和农田灌溉的问题。”苏丽说。
几十年来一直未能建成淤地坝的问题解决了,村民的心也跟着一起“敞开”了。大家议论纷纷,这些驻村工作队员来村里是干实事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苏丽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趁热打铁,成立了刘家峁村“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随后,苏丽设计制作了村规民约展版,向村民宣传公民道德、治安防范等,引导村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合理诉求,让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村民生产生活稳定得到了有力保障。
倾注真情
衣食住行一个不能少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深情。驻村扶贫期间,苏丽和驻村队员一起,默默地改变着刘家峁村这个贫困小山村的样貌。
路不好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他们就多方争取资金修建硬化通村道路和生产道路,让村民告别出行难;村民吃不上放心水,大家四处奔波联系有关部门打了3眼水井,如今家家户户“水到厨房”;村民看病不方便,医院医生到村义诊,让村民对自己的身体“心里有底”。
随着基础实施日渐完善,村集体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在帮扶单位市公安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员们结合刘家峁村粉条加工的传统手艺,发展起了手工粉条加工产业。年11月2日村集体手工粉条加工厂建成后,短短3个月时间内,便累计加工、销售各类手工粉条12万斤,为村集体创收22万元。
村民刘如汉就是刘家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受益人之一。过去,年过花甲的他因为年龄较大,只能在村里种地、打零工谋生。手工粉条加工厂建成后,他就开始在厂里务工。“平时就负责粉条晾晒和打包搬运,每个月收入元,就近打工特别方便。”刘如汉说。
此外,苏丽和同事们还当起了为刘家峁农特产品“带货人”,义务帮助村民销售小米、绿豆、鸡蛋等农副产品,帮助村民实现收入超40万元。
关心关爱
孩子眼中的“苏妈妈”
除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外,苏丽还一直在用自己的爱心关怀着村里的孩子们。
村民刘付生夫妻二人均身有残疾,家庭贫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年秋天,刘付生因病住院,两个孩子一度无人照管。看着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苏丽流泪了。在随后的日子里,苏丽像母亲一样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鼓励他们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苏丽还为他们制作了一本成长影集,用近百张照片记录了孩子们几年来的生活、学习情况,给他们留一份多彩的童年回忆。如今“苏妈妈”已经成为两个孩子对苏丽的共同称谓。
驻村期间,苏丽因劳累过度患上了声带疾病,但她依然选择坚守,边治疗边工作。7年来的无悔付出,让苏丽获得诸多荣誉。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苏丽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我只是广大扶贫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今后我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牢记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促进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工作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对鲜花和掌声,苏丽说。
原标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苏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