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治疗的 http://m.39.net/pf/a_6329464.html
您现在看到的,是拍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时代摄影师系列对话。
这一周,我们将用五位摄影师的影像与口述,与大家一起探寻逝去的社会风貌,梳理这些年的家国变化。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与摄影师黑明的对话。
▼
个人简介
黑明,年出生,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近年来采访拍摄过个老兵、个藏民等20余部系列人物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不同主题的摄影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出版有《走过青春》《记忆青春》《西藏影像》《公民记忆》《塬上情歌》《探秘克里雅人》《年的新窑子》《中国的僧人和凡人》《个人的战争》《黑明》等20余种摄影集、随笔、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专著。
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并获人民摄影家、中国当代摄影师大奖、中国十大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十杰、中国摄影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中国图书奖、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受哥哥的影响,我年就开始拍照。那时候我才15岁,买了个二三十块钱的孔雀牌相机,成天拿它追着家人、朋友拍。那时候没想“摄影”这件事,只是想拍个纪念照。
80年代初,我朦朦胧胧地有了做艺术家的想法,但又不懂什么是艺术。那时候我开始拍摄单张摄影作品,还偶尔照猫画虎地跟着《大众摄影》《国际摄影》杂志里的摄影师们学起标题。但我开始有了些目标——想要用照片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理解。
80年代末,我开始拍成组照片,用十张八张图去反映一个人物、群体或事件。90年代初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想拍更加系列化的照片。于是我开始尝试从身边感兴趣的人物群体入手,去表现更加厚重的影像。
这么些年我始终没拍过风景,因为它不吸引我。我从接触摄影之初就一直在拍“人”。我觉得从人的身上最能体现时代特征。有时一张表现人物的照片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缩影。
△选自《塬上情歌》,铁饭碗,年摄影。
△选自《塬上情歌》,夫妻俩,年摄影。
△选自《塬上情歌》,窑洞前,年摄影。
△选自《塬上情歌》,向日葵,年摄影。
△选自《塬上情歌》,电烫发,年摄影。
●《年的新窑子》是您关于“人”拍摄主题的一个突出代表吗?
“新窑子”是因为我当时受费孝通《江村经济》影响,很想拍摄一个关于村庄的摄影专题。那段时间我走访了全国很多个村落,但因为听不懂南方地区的方言,我便将拍摄对象放回到了我的出生地——陕西。在这里,我一则生活习惯相通,便于理解,二则语言相通,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
●有这两项便利条件,您的拍摄过程应该顺利不少?
刚到新窑子村的时候有很多村民怀疑我是特务分子,我背的三脚架还被误认为是枪。因为那时候我留长发、戴墨镜、穿格子衫,不太符合他们眼里“好人”的样子。
后来我住在村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常常帮生病的村民买药,偶尔还从延安请放映队来放电影,慢慢的,我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再去那里时,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我甚至还知道许多连村里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几年前,村党支部书记还曾和村民们建议说:“不如给黑明批一块地,让他打孔窑洞,回来照相方便些!”
●有学者称《年的新窑子》是观察中国农村的样本,在您看来,这些年来新窑子村发生了什么变化?
年到年的变化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那几年的村民年人均农林牧副的毛收入从~元增长至~元,村里出生了19个人,去世了15个人,村委会累计欠账从12.6万元减少到11.5万元。
近几年,我时不时地还去新窑子看看,现在村里的变化更大。村里人少了,年轻人都进城打工或者在外面买房定居了,还住在那的村民家中大都停着小轿车。
△选自《年的新窑子》,贺建兵一家。
△选自《年的新窑子》,张鹏一家。
△选自《年的新窑子》,高志强一家。
△选自《年的新窑子》,张建军一家。
△选自《年的新窑子》,贺建飞一家。
●您的专题涉及人数总是在百人以上,像《公民记忆》中,您拍了多人,为什么将基数设定的如此庞大?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以书的形式被整理记录下来,供读者传阅。同时将它放入市场接受读者的检验,是一种对作者最直观的反馈。
年春节,我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三张自己不同年纪在天安门前的留影,看到照片觉得二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让我萌生了寻找张在天安门前留下的老照片的想法,并决定邀请照片中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今昔影像对比。
我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入手打听,再联系拍摄对象。拍到70多人的时候,我的人脉圈已经差不多被用完了。后来我通过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正在进行的题材,也迎来了更多的拍摄对象。我越拍越多,拍到一百人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越拍到后面越发现更多的好照片。就这样,我不知不觉拍了多人,生成了组照片,有了这本《公民记忆》。
△选自《公民记忆》,年年,尹仁。
△选自《公民记忆》,年年,刘修业、薛迺芝(从左至右)。
△选自《公民记忆》,年年,毛联裕、刘德正(从左至右)。
△选自《公民记忆》,年年,马惠云、陈桂苓、周金华、何俊霞(从左至右)。
△选自《公民记忆》,年年,张玉凤、董军、王燕华、姬桂霞、温中瑜(从左至右)。
●在这之后您就开始着手准备关于“个抗战老兵”的拍摄了,您的很多作品都立在了历史的节点上,这是您有意而为之的吗?
我的人生经历是跟着历史走的,拍摄的东西自然也会有历史的影子。有时候是恰好撞上了节点,有时候则是我想在某个重要时刻去表达一些观点。
抗战老兵一直是我较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