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往事叉烧
3月12日,歌手庞麦郎的经纪人在微博发出一条视频,宣称庞麦郎行为失常,几次想要杀掉自己,已经因为精神分裂入院治疗。
庞麦郎最出名的作品是《我的滑板鞋》,年,这首歌打败《小苹果》等诸多神曲,成为当年流行歌曲第一名。贾樟柯导演发微博力挺,觉得歌词写出了“精准的孤独”。华晨宇也改编过这首歌,改编后的《我的滑板鞋》拿下多个热搜。
然而几年后,庞麦郎依旧穷困潦倒,音乐理想并没带给他想要的生活。
命运
年,庞麦郎出生在陕西汉中宁强县。他小时候读书成绩不错,尤其作文写得好,老师总是表扬他。庞麦郎的作文经常刊登在校报上,有一次还拿到了98分的高分。
庞麦郎从小人缘就不好,有同学说他是个拐棒子(脾气古怪)。没人和庞麦郎一起玩,他就和姑姑家的奶牛交朋友。庞麦郎一边喂牛一边看奶牛吃草,他说那奶牛“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
宁强县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非常穷,这里大部分人都务农,没什么娱乐。庞麦郎小时候最期盼的是那种四处走穴的民间艺人来表演,他觉得他们“神秘而且捉摸不透”,比如一个男魔术师,他手里的东西会突然消失,然后又出现在旁边穿西装的女人手里。
这一幕留在了庞麦郎心里,好几年后他写了首歌,叫《陌生的魔术师》:
一个陌生的男孩,来到他们的小镇,
一个晚上,他表演了自己的魔术。
他们如此神秘而且捉摸不透的眼神,
在他手里的面纱瞬间化为乌有。
家里人也不知道庞麦郎每天在想什么,爸妈想让他下地干活,但庞麦郎天生瘦弱,干不动。在西安外事学院读了两年书后,庞麦郎辗转好多地方打工,有的活太累他干不了,有的活又要求技术,庞麦郎不会。
庞麦郎
最后他在汉中的KTV找到了事情做,当服务员。他上大夜班,负责切果盘和修理坏掉的话筒。
在KTV的时候,庞麦郎听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觉得:“太潮了,非常国际化。”那之后,庞麦郎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
庞麦郎开始写歌,有的同事会听,但大部分人欣赏不来。
其实庞麦郎的歌很简单,比如有一首叫《打吊针》(后改名《摩的大飚客》),说得是和工友比赛骑摩托,后来工友摔了下去,医院打吊针。整首歌就讲了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瞧瞧公婆骑着摩的
高速公路上要和我比一比
只差一点点距离
我和公婆齐头并进不分高低
注:宁强话中,公婆为“光头”的谐音。
这首歌毫无章法,歌词也写得怪异,前面“公婆”要把庞麦郎从摩的上踢下去,庞麦郎骂“真垃圾”,但“公婆”真的出事后,庞麦郎却对“公婆”唱:“不要受伤,不要哭泣。你始终和我在一起。”
庞麦郎就一直这么写歌,他的歌词写满了整整一个笔记本,大部分写的都是生活中的事。年,除了《摩的大飚客》,他还写了一首歌《我的滑板鞋》。
有些事我都已忘记
但我现在还记得
在一个晚上我的母亲问我
今天怎么不开心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双滑板鞋
与众不同最时尚跳舞肯定棒
这一年,影响庞麦郎命运的两个人也还在家乡的小镇,过着自己的生活。
日后庞麦郎的经纪人白晓,和庞麦郎一样有个音乐梦想,后来他也尝试写了好多歌,但大部分无人无津。他还喜欢写诗,想出一本诗影集。读完高中后,白晓去无锡打工了三个月,又辗转多地,最终在录音棚找到了事做,从事着和音乐相关的工作。
而日后写下《惊惶庞麦郎》一文的实习记者,这会还在念高中。
她和庞麦郎一样,出生乡镇,那里的生活闭塞落后。镇上经常有暴力流血事件,她的学校每隔几年就会死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她总是十分警惕。
留守的暴力少年要强奸女同学,她就冲上去和他打了一架。高年级的女生要找自己麻烦,她就干脆先找到她,让她到某个地方等着。
“她去了。那是个很长的楼梯口,我一脚就把她踢了下去。她没来得及反应,摔得很惨。”
这个记者和庞麦郎一样,非常会写作文。
年,她刚大二,给韩寒的ONE一个投了篇稿子,叫《镇上的男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她刻画了她少年时期见过的男人:
“空气中看不到的花粉和粪水,和春风一起附着在他油腻板结的头发上。”
几年后,这个擅长写作文的女孩再一次用到“板结油腻”这个形容词,不过那一次形容的对象,是庞麦郎。
分歧
年,庞麦郎已经写了很多首歌,他十分想要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但贫困的生活不允许。很长一段时间里,庞麦郎为了省钱,只吃一点零食,喝凉水果腹。睡网吧,睡大街,他省吃俭用攒下了元钱,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去了北京。
庞麦郎不知道做音乐要找什么地方,就在网上打“录音、专辑”,一家一家搜索,最后他找到了一家名为“华数”的公司。到公司的那天,他衣服没换,澡也没洗,接见他的华数公司唱片运营总监说:“他穿得很普通,身上味儿挺大,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
庞麦郎表演了多首歌曲,包括《摩的大飚客》和《我的滑板鞋》。在场大部分人都听得出来,庞麦郎唱歌跑调又难听,但是看了他写的歌词后,总监嘉霖觉得非常励志:“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情。”
音乐制作人阿俊也被庞明涛的执着所打动,他说:“虽然他把歌唱成那样,但还是坚持唱歌,还是很热爱音乐。”
公司的人一商量,都觉得庞麦郎有火的潜质,和他签订了唱片约,着重包装《我的滑板鞋》这首歌曲。公司还给原名庞明涛的庞麦郎,想出了一个十分有记忆点的艺名:约瑟翰·庞麦郎。
华数的员工说,为了推广《我的滑板鞋》,公司动用了6名企宣,不分昼夜刷关键词“摩擦摩擦”和“时尚时尚最时尚”,还动用了许多业内资源对其进行推广,终于将歌曲上传到“虾米音乐”平台,拿到了官方微博推荐和专访的机会。
年6月,《我的滑板鞋》在虾米的点击率和下载量都在疯涨,7月初,公司把庞麦郎又叫到北京,与他签订了长达五年的“专属艺人”合同。合同规定,公司和庞麦郎的分成比例为“二八分”。
7月底,庞麦郎彻底火了,网上形势一片大好,各路演出商也纷至沓来,华数一口气为庞麦郎接了30场商演,每场价格在三、四万元。
眼看名声就要变现,庞麦郎却突然消失了。
总监嘉霖去庞麦郎住的快捷酒店找他,一开门人去楼空,服务员说庞麦郎已经退房。电话打过去,庞麦郎说:“想出去转转,散散心。”再后来干脆联系不上了。
华数发现,庞麦郎跑了。
按照华数的说法,他们和庞麦郎的合约是“公司2,庞麦郎8”,且花了重金打造推广庞麦郎。但庞麦郎后来却说:
“他们以要合作和制作为由拿走了我的身份证,然后把我关在了一个房间里面,三个男人看守着我,让我签一份连看都不让看的合同。”
至于为什么消失,庞麦郎解释道:
“我在北京孤身一人,当时很害怕,于是为了安全起见,我就签了,他们便还了我的身份证,因为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从未接触过媒体,我便用过去生活里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和事情,拿到身份证的那一刻,我便买了火车票,连夜逃离了北京。”
不管华数说的是实话,还是庞麦郎说的是实话,总归有两件事是真的:一个是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彻底火了,大街小巷都在传唱。
我的滑板鞋MV
另一个是庞麦郎确实逃离了,他跑到了上海,那边有个叫李达的人和庞麦郎搭上了线。李达还给《我的滑板鞋》重新拍了个MV。
李达说:“能帮助一个草根,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李达的身份是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开了一家叫墨润风华的影像工作室,他要求庞麦郎在MV的末尾加上工作室的名称。
庞麦郎觉得李达是自己的朋友。
庞麦郎十分信任李达。李达牵线搭桥,全国多家媒体蜂拥而至,在采访中,庞麦郎介绍自己:约瑟翰·庞麦郎,出生于年,家乡台湾基隆。
这个自我介绍又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庞麦郎的口音,实在不像台湾人,有认识他的人在贴吧发言,证实他从小生活在陕西汉中,而且也不是90后,而是出生于年。
在联系李达的媒体中,日后写下《惊惶庞麦郎》的记者和庞麦郎一起待了两天,对他进行了专访。为了搞清楚庞麦郎的身世问题,她还联系了庞麦郎以前的同事和家乡的伙伴,认识庞麦郎的人说:“他唱的啥玩意?土得一逼。你们还采访他?!!”
特稿
记者在上海普陀区的街道十字路口见到了庞麦郎,庞麦郎说:“去我酒店吧先。”
推开庞麦郎房间的门,记者写道:“一大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
庞麦郎正在说话,记者的注意力在房间的床单上:“女服务员正在把旧床单扯下来,一抖,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他(庞麦郎)起身,冲水,马桶剧烈抖动。”
在说到庞麦郎究竟在哪里出生时,记者打开电脑,调出地图,让庞麦郎指出自己在台湾的出生地。庞麦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记者这么写道。
记者描述庞麦郎:“他能坦然地说出有违事实的话——即使这能被人轻易戳破。”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庞麦郎的经历,记者着重写了庞麦郎的一些细节,比如头发“板结油腻”,床单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和父母关系不好,为了20块钱半夜去警察局闹,和相亲网站合作想找到女朋友等。
记者还看了庞麦郎的QQ空间,摘录了一条庞麦郎成名之前写下的心情:“从年至今本人一直在药物中痛苦挣扎。”
《惊惶庞麦郎》发表之后,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有人评论:“文章很客观,白描。”
也有人评论:“虽然有血有肉,但是把一个人的仓皇与不堪这样赤裸裸的拉出来,不是一个媒体该有的道德和素养。”
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