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次文化在我们一般都叫做哥特文化。小编查阅到的是哥德次文化,为了遵从原著,所以小编还是称呼其为哥德次文化吧
哥德次文化是现今存在于许多国家中的一种文化,起源于年代初期的英国,自后朋克衍生出来的哥德摇滚界。哥德次文化比同时期其它文化的存在时间还要长久,并不断衍生出各种类型。其意象及文化影响从19世纪的哥德文学与恐怖电影。共同特色是哀伤、神秘的音乐和观点。衣服风格则包含死亡摇滚(Deathrock)、朋克风、双性(Androgynous)、维多利亚风、一些文艺复兴和中世纪时期的衣服样式,或者是结合上述各项风格。另外还经常搭配黑色的服装、彩妆和头发。
年代末期,英国一些后朋克乐队被归为“哥德”(Gothic)。但到了年代初期,哥德摇滚成为后朋克中的一个子类型。这些乐队的后继者开始聚集,形成一个显著的新兴运动.
其名称似乎是来自于史提夫·基顿在年2月21日发行的英国摇滚周刊《Sounds》上发表的的文章“。年7月,位在伦敦苏活区的“Batcave”夜总会开幕,给予这些新兴爱好者一个聚会的场所。《新音乐快递》杂志曾一度称他们为“positivepunk”。[4]之后,“Batcaver”被用来形容“复古哥德”。
与英国不同,美国的朋克界在年代末到年代初出现了死亡摇滚这个音乐类型。而在年代到年代早期的德国,这些次文化成员被称为“Grufti[e]s”(意为“地底生物”或“地下生物”),他们结合了哥德和受到新浪漫影响的新浪潮音乐,形成初期的黑暗文化,先前称为。
后朋克之后
在后朋克没落之后,哥德文化开始在音乐及视觉上多方发展,造成风格(哥德“类型”)的差异。通常,各个“类型”的外表都反映出某种心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而各地文化也促进了这个变化。年代,维多利亚风格在哥德界再度流行,并吸收了19世纪中叶哥德复兴和病态的维多利亚文化。
现今的哥德次文化
年代,“哥德”这个名词及相关的文化范围变得更具争议。一般民众及媒体,将一些新兴或逐渐流行的文化,与哥德文化混为一谈。这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文化间的外表、社会习俗和风格的相似所造成,而不是音乐。之后,这名词被一般大众进一步扩大使用,有时甚至用来定义在音乐及风格上与原始哥德文化没有相似之处的团体。
这导致了一些哥德用语(GothSlang)的出现,用来分类或归类一些与哥德文化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的人。比如美国的“Mallgoths”、拉丁美洲和意大利的“Dark”、新西兰的“Hackians”和英国的“SpookyKids”、“Moshers”和“MiniMoshers”。也有正面的词汇如“Mini-goths”或“BabyBats”,是资深哥德用来称一些有潜力的年轻哥德。哥德在网络上的盛行,造成对于现实中的这些用语出现扭曲和夸张的观念,特别是英美两地以外的地区。
这些新团体对于旧有的哥德文化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认为彼此是不相同的,对于被称为“哥德”感到反感,有些则选择加入现有的哥德文化中。也有些忽视哥德文化的存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释“哥德”这个名词。即使在原始哥德文化中,不断改变的趋势也增加了定义精确范围的复杂度。
很多人都认为杀马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小编也不知道杀马特是不是一种文化),其实细细追究起来。杀马特是哥特文化的一个分支。无论是造型还是行为都类似于哥特文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其为哥特次文化。
哥德最初是东日耳曼人的一支族群,他们对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有很大的影响。在某些地方,“哥德”这名词带有轻蔑的语气:在罗马帝国没落时,暗示为蛮族、未开化;在欧洲基督教化时,意指为异教徒。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建筑被称为哥特式建筑,与当时流行的古典式建筑相比,被认为是过时的建筑样式。
不过,在17世纪晚期的英国,对于中世纪的怀念让民众开始着迷于中世纪哥德遗迹。另外还结合了对中世纪传奇小说、罗马天主教信仰和超自然的兴趣。英国的哥德复兴的爱好者以霍勒斯·渥波尔为首。
霍勒斯·渥波尔在年发表《奥托兰多城堡》,建立了18世纪末期的哥德文学,此时的“哥德”更接近于现代的意涵。他最初宣称那本书是他发现并重新发行的一本中世纪传奇小说,因此让哥德小说常结合伪造文件以增加其影响力。之后,“哥德”这名词常与恐怖、病态、黑暗、超自然与滑稽、自嘲连结在一起。哥德小说建立了许多后世恐怖文学与电影的意象,像是墓地,城堡或教堂遗迹、鬼、吸血鬼、恶梦、被诅咒的家庭、活埋和骇人听闻的阴谋等等。另一个著名的元素是哥特式反派,之后发展成拜伦式英雄。最为知名的哥特式反派是吸血鬼德古拉,最初出现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之中,之后透过恐怖电影的传播而出名。
恐怖电影的意象始于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到30年代的环球影业电影,以及之后滑稽的B级恐怖片《外太空九号计划》与汉默电影公司的恐怖片。年代,电视影集《TheAddamsFamily》和《TheMunsters》将这些刻板印象加入滑稽喜剧中。
后朋克中一些黑暗、气氛音乐和服装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可称为“哥特式”(gothic)。“哥特式”是用来形容这种音乐,而之后的追随者则被称为“哥德”(goth)。
为哥德文化定义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并不太容易,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心境及审美观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部分是受到浪漫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启发。黑暗、神秘、病态的印象及心境也存在于传统浪漫主义的哥德小说中。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恐怖感及对超自然的畏惧普遍存在于大众文学中,并持续到现代的恐怖电影。哥德另一个核心元素是滑稽夸张及自我戏剧化,出现在哥德小说和哥德文化中。
哥德文化的成员一般都不支持暴力,而是容忍暴力。许多媒体错误地将哥德文化与暴力、对少数族群的敌意、白人至上和其他仇恨连结在一起。然而,暴力和仇恨并不是构成哥德思想的元素,相反地,部分哥德思想是由主流文化希望忽略或遗忘的社会或个人罪恶的认知、了解、悲痛所组成。这也是哥德音乐中极为普遍的主题。[6]
第二个原因是哥德厌恶政治的特质。在19世纪,个人对于社会规范的蔑视是非常大胆的事情,但远远比不上今日的激进程度。因此,哥德文化的反抗性是有限的,并且吸取了西方核心文化的意象。不同于嬉皮或朋克运动,哥德文化没有散发政治讯息或呼吁社会运动,而是强调个人主义、对多元化的包容、创造力、理智主义、厌恶社会保守主义和倾向温和的犬儒主义,但这些想法也不是适用于所有成员。哥德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审美观上,而不是道德或政治。
身为哥德,处在文化中是极为宝贵的,且能实现个人抱负,特别是有关创作的事物。不过,这也可能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年轻人。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大众对哥德文化的误解所造成的负面观感。年轻人在运动中所找到的价值,可由哥德文化的持续存在,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像是新浪漫运动)却已消失来证明。
这是某科是的解释: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在中国正式发展始于年,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喜欢并盲目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衣服、头发等等,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脑残”划上等号脑残族并列。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已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又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纯粹的视觉系。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杀马特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正不停不断挑战大家的审美神经,他们被称为“杀马特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