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374.html
1
你第一次听到张艺谋这个名字有什么感觉?
我是心里一惊的,怎么会用“谋”这个字命名呢?“谋”字,字典解释是计策、谋划,组起词来也是阴谋、计谋、图谋不轨等,即使是足智多谋,也给人一种蛮有心机的感觉。
用一天时间读完了《张艺谋的作业》,第一感觉是这个名字太适合他了,人如其名说的就是张艺谋本人。
先看他怎么说的:
“我好像从来都这样,想做个什么事,先不声张,悄悄做准备。”
“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
“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
再看他是怎么做的。
年,27岁的张艺谋想考大学。
他知道自己只有初中二年级水平,文化课肯定不行,只能通过文体特长想办法。上体育学院,身体条件没有优势;考美院呢,专业课不过关。
这时,单位的田钧说你拍照拍得好,可以考北京电影学院。
招生简章公布了,一看年龄限制,只招22岁以内学员。他超龄5年。
又去找田钧。田钧建议他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封信。
张艺谋在工厂请了假,先制作给黄镇部长的影集。
连着熬了一个星期的通宵,把自认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照片精心制作成相册,附上说明。同时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张艺谋送给黄镇相册内照片之一一切就绪,可是远在西安的他,怎么把东西送到北京的部长手里呢?
他挖掘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母亲这边。我母亲是皮肤科大夫,医院工作,经常给高级干部看病,也许能递到黄镇手中。一条是我前妻肖华的关系。肖华的姐夫跟书画圈里的人比较熟,据说一个叫白雪石的画家认识漫画家华君武,可以通过这条线找到黄镇。”
最终,肖华这条线索成功把作品送到黄镇手里,张艺谋成为不用考试不用体检破格入学的大学生。
另一件事。
有些人以为张艺谋是当了摄影师之后才打算改导演的。其实还在大学他就有了这个打算。
这是因为摄影师这行讲资历,入行先做三助理,升级做二助理,再是大助理,然后才能升到副摄影,再到独立掌镜,过程要十几年。这就意味着张艺谋要等到四十多岁才能拿上摄影机。
张艺谋想到导演系的人,岁数普遍偏大。“跟导演系的人同步混,至少不丢人,但是得抓紧,出来之后再改来不及,得马上准备。”
偷偷打定主意,张艺谋找了导演系挺有学问的四个人:林大庆、白宏、吴子牛和陈凯歌,就说自己想了解一下导演系都看什么书。
张艺谋说:“我可不敢说自己想自学导演,人家都在正经学导演,我这么说玩笑开得过分了。我还是那么个习惯,想做什么,先不声张,做点准备再说。”那时候自然没人看出张艺谋将来能干导演,但都知道他是个好摄影,导演系的人都想着出去以后搭班子,不少人都跟张艺谋说过,“以后咱们合伙儿干”。
于是,他偷偷学了两年导演,但不可能出去直接当导演。“我深知,要做导演,先得让别人认可我是个好摄影师。这样改起来比较顺理成章。”
《黄土地》为他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这个奖项对他意义重大。
后来碰上吴天明在陕北拍《人生》,吴天明即将上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机会来了,他告诉吴天明想改导演。吴天明让他如愿以偿。
电影《黄土地》海报张艺谋读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就给他取了一个绰号“老谋子”,一是他年龄比较大,二是讲他老谋深算。
但他自己从不承认有心机,认为这是他的生存之道。
我也这样认为。
张艺谋的爷爷是陕西临潼大户,老燕京读书,私立大学。爷爷把三个儿子都送到黄埔军校。后来,他的父亲定为现行反革命,失踪的二伯是潜伏特务,大伯在台湾是国民党军人,他的生存空间极小。所以他让自己迅速工具化,让自己对别人有用。
他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恐怕我今天也有这个嫌疑。”
现在再来看“张艺谋”这个名字,他一辈子都在谋划,先是谋生,再是谋划自己的艺术道路,接着谋划艺术电影,最后谋划到国家艺术,一路走来,可谓谋无遗策,多谋善断,高智奇谋。被网友尊为“国师”。“国师”,国之大谋也。
张艺谋2
合书掩卷,我便脑洞大开。
人的名字是一个什么存在?和命运有没有关联?
第一次让我感知到,人的名字和命运有点关系的是我父亲。
小时候,我问父亲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父亲说想让我成为有文化的人。
我问,灵不灵?
父亲笑着说,你知道现在的交通部部长叫什么名字吗?叶飞。
铁道部部长叫什么?万里。
农林部部长叫什么?沙枫。
话音刚落,我们哈哈大笑。
后来,当了老师,看到学生们的名字,也会浮想联翩。
记得,有一个叫汪洋湖的学生,被同学们起外号“九点水”,当时觉得以后不做跟水有关的工作都对不起这个名字,后来做了水利局局长。
当然,这都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3
《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原始社会一个部落里人不多,人人都互相认识,白天可以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而到了晚上相互看不见,就只能通过呼唤名字才能召唤一个人了。
所以名字是用来叫的,不是用来看的。
梁宁老师对名字意义的诠释,令人心动。
她说,名字是最短的咒语。
“一个好的名字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对我们有咒语般的作用。比如,你听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的名字,就好像中了一个微笑咒。听到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的名字,就好像中了一个白眼咒。”
中关村第一才女梁宁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突然有人叫你的名字,你立时定住了,像被下了定身咒,恍恍惚惚想在这里怎么会有人认识我。我遇到过两次,一次在大连的“春风十里”,一次在杭州的“九溪烟树”。
我要说的是,请善待每一个名字,因为我们不知道里面包裹着什么。
朋友的班级有一个女孩叫李彩云,觉得有些土。可是看到家长栏,母亲的名字是邱明月。原来取自晏几道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作曲家小柯老师曾讲过类似的故事。初中时,班级转来姐弟俩,姐姐叫刘一弦,弟弟叫刘一柱,同学们都笑。老师问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姐姐说,妈妈去世以后,爸爸给改的。这时,语文老师轻轻地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他们的妈妈叫陆华年。
有些扎心是吧?再来看一个轻松点的。我在知乎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