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磊:摄影师韩磊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书籍装帧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就开始了摄影方面的创作。从北京到深圳,韩磊自北向南拍摄了大量的街景与人像,有意或无意的记录下一个时代巨变前的某些短暂的瞬间。而那些瞬间,又恰恰是当下无数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吴栋:编辑/视频制作者韩磊的作品集《EarlyWorks》一直摆放在我唾手可得的距离内。我很喜欢这部集子,翻看过很多回,但我也没把它当作一枚需戴手套翻阅的珍物,以至于在黑色油墨印刷的艺术纸上,留下了几枚我的指纹,有时光照在上面,显得特别惹眼。《EarlyWork》封面《EarlyWork》内页本书内页,诗人/策展人朱朱的序言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作品集收录了韩磊早期的作品,具体也就是他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所拍的照片。那时(80年代末)他还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书籍艺术,韩磊在他老家开封,以及旅行途中留下了这些照片。为本书撰写序言的朱朱这样形容它们:韩磊的这些作品像一口朴实、幽深的井,让我们得以再次凝视自己,窥探到记忆底部的根和天空。集子里的第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处广场,最前面的老人、女人和孩子望向一边,仿佛有什么突发事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人们手里拿着气球和风筝,城墙上飘扬着的姑且认为是红色的旗子(事实上韩磊的这些照片都是黑白,红色仅为猜测),看起来正是个节庆时刻。第一章我特别喜欢看那城墙,它看起来不太真实,像是一张连续的折纸模型,以至于墙与同处背景中的吊车清晰地分开了天与地,前和后。飞在天上的风筝被我的眼睛迅速捕获,像出头鸟般,一眼就可以辨认,而被归在前方的人群则灰灰蒙蒙的,看清他们倒是费了我一些眼力。照片经由编辑,在书里分为六章呈现。章节没有明确的标题,事实上,这样做意味着读者需从图像进入,而非囿于文字标签。但多事的我还是试图从中获得一些逻辑。譬如,第一章看似是八十年代开封的街拍,第二章里则多是孩子,而后的几个章节,我在心里依次给它们取了“节庆活动”、“大开发”、“海派生活”、“人的状态”这样的名字。本书内页,第一章本书内页,第一章本书内页本书内页,第二章本书内页,第二章本书内页,第二章本书内页,第二章本书内页,第二章但它并非确凿的名字,因为没有任何可以验证它存在的东西。我有时会给它们起上了不一样的名字组合:“现代化不发达时代在雪地受冻的人”、“旅途中”、“临近千禧年”以及“朝着某个方向”。但我可不建议本末倒置,将心中模糊的游戏凌驾于照片整体的逻辑之上。更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忽略章节的过渡,不间断地,连续地看。本书内页,第三章本书内页,第三章本书内页,第三章本书内页,第四章本书内页,第四章本书内页,第四章本书内页,第五章本书内页,第五章本书内页,第五章作品集整体从历史的厚重,跨到一个在视觉上更令我熟悉的状态,其中不乏几张我十分偏爱的照片。如第六章(也就是我取名为“人的状态”或“朝着某个方向”的那个章节,这里的说明仅为让照片更容易找)的前面几幅照片。一个女孩儿羞涩地盯着镜头,眼神清澈,它唤起了淳朴的不经修饰的美,而后的一张照片里,女学生迈向漆黑的楼梯,接着是左右两张同场景取景的照片,积水的土路上,两拨人擦身而过。这连续的感觉,真诚的,隐秘的,方向的,犹如一段成长,莫名令人感叹。本书内页,第六章本书内页,第六章本书内页,第六章本书内页,第六章本书内页,第六章照片不滥情,你很难看到作者将一些小情绪寄托在照片里,它也没有文献式的无趣和声称自己仅为记录的不负责任,考虑到这些照片出自二十多岁的韩磊,那满满的观看天赋令我十分羡慕。肆意欣赏一番,他留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未加速全球化的中国的苍凉厚重和地方气息,那些逐步进入现代化的面孔与环境,写满了渴望和迷茫,它们随着时代的奔流,一去不复返,被置于历史之中。两个人走在一座古楼外观的建筑前,其中一个似乎发现了镜头,另一个则回望着来时的路。这是这本影集的最后一张,画面中古楼依然如第一张照片里的城墙那样,绵延分割了画面,但却少了环境的喧闹。这张安静的照片原本做了安静的结尾,但庚子年初,因疫情而加剧的对全球化的思考,却让这张照片泛起了不一样的色彩。(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