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诗人&散文家于坚最新的长篇散文&摄影集。不同于作者粗犷的外表,作品的装帧淡雅脱俗。一条河流蜿蜒而下,流淌过半个美国,诗人的血液仿佛也渗入其中,幻化成文字洋洋洒洒扑面而来。
密西西比河某处(京东专享藏书票诗人于坚长篇散文、摄影集,双书合装!)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6购买<关于此书>
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第一大河,贯穿了美国31个州最后汇入墨西哥湾。作者以这条大河为名,以散文+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在美国期间的经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00:15文章的表达方式就很“于坚体”,或者说比起他之前的诗歌&散文更“于坚化”了。随意而贴近生活,不拘时间小节,常常谈起一个人,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交错了另一个人,那接下来就再聊聊另一个人。或者现在和某个人在一起做着某件事,突然想起之前的事,那便任思绪飘回从前。说到兴处赋诗一首也没什么犯难的,文字之外透过镜头也是一种展示。
通过这本书,除了能体会作者的内心思想和诗的内涵,也能对作者年轻时所处的那个年代有更清晰的了解,还能客观地看清那个充满诱惑的国度,更能欣赏到诸如查尔斯·布考斯基和罗恩·帕吉特等诗人的诗作。
<关于作者>
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写下了不少当代诗歌,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国内几乎所有重要奖项。
他的诗既不像第一代诗歌那样努力表达诗人某种民族主义意识,也没有那么强烈地控诉和反抗。更不像“朦胧派”诗歌般露骨地追求形式&意象&超现实,或唯美&浪漫&荒诞。
他的诗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平民百姓,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主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让读者觉得仿佛诗人在耳边吟唱。
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他的《感谢父亲》和《一只蚂蚁躺在一棵棕榈树下》。前者讲述了那个年代培养出的规矩老实人的样子,以及耳濡目染下自觉即将成为、却又不甘成为同样模式的孩子。后者则让我感受到了三维生物对二维生物的降维打击以及作者对于某种“鸡同鸭讲”的无奈。
对于一个正处于肆意张扬的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那样的年代仿佛是河床上千奇百怪的窟窿,惊心动魄却又安静空旷。统一的思想、不敢有丝毫偏差的行为让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们格外渴望自由、格外迷惘。
正因如此,在接触到惠特曼的诗歌后,作者眼中的美国代表着年轻、活力、健康、自由、平易近人,充满着无限的诱惑。而踏上这块土地之后,作者亲身体验了她真实的样子。一方面,冰冷的现代建筑、工业野兽般的大都市、商业和物质主义的圣地,而另一方面,东欧的难民、印加的后裔、街头的乞丐、行色匆匆的蓝领……让人不禁感慨,这里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幸好,还有一群志同道合,同为心中理想吟唱的诗人,他们从各地汇合而来,只为短暂的心灵共鸣。或许这样的人越来越少,都是渐渐沉寂的老古董,但若论心灵,他们才是率直、真实的少年。
<关于影集>
打开影集,第一眼,有些平凡。黑白色基调记录着街头巷尾,有长椅、有高楼、有橱窗、有博物馆。有新婚夫妇、有游客、有乞丐、有儿童。
它没有战地记者拍出的那种残酷、凄凉、震撼;也没有摄影家追求的视角、冲突、艺术;有的只是街边的随性、市井的日常、生活的惬意。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其中,每一张都是我们回眸一瞥捕捉到的样子。
慢慢翻,渐入平静。或许正因为随意、随性、随手一拍,镜头里的物品就安静地存在于彼处,诉说着它们的味道、经历、故事。
镜头中的人物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或懒散或喜悦或行色匆匆。鲜少有人看着镜头,除了作者的好友诗人罗恩·帕吉特。但这位年近80的老人自有一副看透人生的睿智和洒脱。
合上后,沁入思绪。于坚说“照片、文字都属于语言”,通过照片,他想告诉读者他看见过什么,想到了什么,思考着什么以及记下了什么。
如果照片没有让你过多感慨,不妨去看看他的文字。看过后,随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诗人重新感受一下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正在生成、不断变化的‘此在’”吧。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