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这部小说原名叫《战斗的童年》,是作家李心田根据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战争年代将孩子分送给老百姓,等到全国解放后才将孩子才找回的故事而汇集艺术加工成的文学作品,像济南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等身上,都有这类的故事。而其中一位老红军长征时留给家中孩子的是一顶有老红军的名字的帽子,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帽子才找到了他的父亲。小说将其改为一颗红五角星。
《闪闪的红星》的作者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构思,李心田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于年写成,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瞬间引起巨大社会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随之全国十多家出版社要出版此书,并且,该书很快被译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国文字,对国外外进行出版发行。其需求与影响之大非常少见。
我有幸生长在那个年代,真正感受到了这部小说在当时的艺术魅力。一到晚上八点左右听小说的时候,孩子们都静候在收音机旁,竖起耳朵仔细听播讲,一天也不想落下。即使落下,过后也会让别人给简单讲一下剧情。
半导体收音机
孩子们被播讲的小说故事情节所吸引,随着小说的情节起伏而感动着。那个时候的红色小说《海岛女民兵》、《金光大道》、《艳阳天》等,都非常有魅力,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这些小说后来都被拍成了电影。当然,《闪闪的红星》也很快被制片厂看好,纳入了拍摄计划。开始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都有意拍摄,后来被八一厂争取到。
但八一厂拍摄此片时也并不顺利,最初搭建了一个摄制组进行拍摄,因为小说中将潘冬子从童年写到了青年,年龄跨度较大,摄制组分别找来了三个冬子的扮演者:大冬子(青年)、二冬子(少年)、小冬子(童年),但很快这个摄制组就停拍了。只留下了扮演胡汉三的老演员刘江继续留用。
第二次搭班子按着筹拍儿童电影的方式继续拍摄《闪闪的红星》,在全国范围内物色扮演潘冬子的小演员,又在一百多个备选的孩子们中,选择了9岁的祝新运。著名演员洪剑涛当年也作为备选的潘冬子来试镜,结果失之交臂。
对于剧组主创人员来讲,最难捱的并不是拍摄过程中的各种辛苦,而是拍摄制作完成后的送审。最希望的是影片能顺利通过送审,别有其他问题被毙掉而当成靶子。
这天,扮演宋大爹的高保成在八一厂家属院里遇到了扮演胡汉三的刘江,便问:“老刘啊,你说说咱们这个片子能不能通过?”刘江答道:“这我哪知道啊?说不准!”
当刘江在家里听说片子通过送审了,高兴啊,乐差点从沙发上出溜下来!
上面这个情景,绝非杜撰,是刘江老师亲口叙述的!
《闪闪的红星》电影上映后,凭借小说的影响也的引起较大的轰动。小演员祝新运也出了大名,在一次国庆游园会的纪录片里,还出现了他游北京公园的镜头,旁白是:《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也来游园了!
不用说,电影《闪闪的红星》的非常成功,与小演员祝新运的辛勤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剧组人员都是编内挣工资的,而那时又没有片酬一说,所以祝新运拍摄这部片子得到的犒赏很特殊——只有一本影集,上面写着:“祝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