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想干点想干的事儿。这是很多即将退休和已退休老同志的共同念想。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区别是,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让“老有所乐”落到实处。
我认识一位老同志,一辈子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对线条有独到的理解。每一根在我们眼中简单无趣的线条,在他眼中便如同有了生命一样。退休后,他继续研究线条,研究光影中线条的变幻。他去老年大学,学了摄影。
他眼中的光影
什么是摄影?“以光线绘图”。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简而言之,摄影家,就是“瞬间即是永恒”的制造者。
我认识他,很熟悉。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有点不太相信。感觉中这是一个言语不太多的老实人。我想象中的老年大学,不过是老年人的自娱自乐而已。我退休后,偶尔在单位退休群,看到他发的风景照,晨昏月夕都有。运河边是他喜爱的主题。他发出的每一张,都是我无数次经过看过的地方,我最熟悉的风光。
假如他所有的照片,仅限于此,便与生活中大多数老人一样,一只手机走天下了。可是不是,他比这高级多了。有一天到单位办事,正好在阳光下遇到他。我站下来和他招呼。他很开心看到我。他说,看过我写的文字,很喜欢。我说:在退休群看过你的照片,真漂亮。互相吹捧几句后告别。
没想到这位老兄,有专门的摄影集出版。知我喜欢他的照片,准备了一本,放在我最要好的同事家。拿到这本影集,我太意外了。我买过相当多的书,也收到过文友赠送的书。影集却从来没买过。购买一本影集的开销,超过两本小说散文等文艺书籍。遇到喜欢的,站下来翻翻看看算数。
他眼中的线条
这位老知识分子同事的摄影专集,比一般的厚重精美。通过书中前言,我知道他的摄影,水平相当高。他是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和江苏省摄影协会等多家摄影协会会员,还担任过扬州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发起和创建了扬州老年摄影协会。至今,有还是扬州老干部摄影协会顾问等。
他的摄影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摄影家全国摄影大展优秀奖和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优秀奖。五十多幅作品得到国家、省、市级大奖。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同事,如果没有赠送这本摄影专集给我,我怎么也想不出他的摄影不是拍照,而是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与他工作中的长短线条不同,他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来诗情画意,是线条又超越了线条,很美。影集,记录了他工作之外的另一面。影集中散落的一些文字,有的介绍照片的拍摄地点和想法,有的是外出拍照的游记,还有一些,写下了他回家探亲的采风心得。
因为他的照片拍摄地,有的我去游玩过,甚至也有手机照片留存。拿出来和他的照片比照,惭愧极了。光影本是光阴,不是简单的明暗。每一帧照片摁下时,不仅是作者看到的景点风光,还包含了作者的思想、立意、人生体验和审美趣味。这便是摄影家和拍照留念者的区别。我们拍照,想着将有特点的标志放进镜头,而高手则会留下这个景点的精髓。
他的运河落日
他是工科高工,对世界上的线条烂熟于心。摄影中对线条的运用,我看了后忍不住拍案叫绝。雪中一根横斜的枝。秋日里一片红叶的角度。高处金色银杏叶,映衬地处木栈道的扶手和远处虚化的绿树……浑然天成的设计,将自然的美,拍成了“人工”的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曾经以为,研究单位知识分子们缺少诗书的浸淫,是直线加方块的人生。这位同事,却用一本退休后的摄影专集,打破了我心中的块垒。我被一张张照片呈现出来的立意惊喜着,将这本册子看了又看,过一阵拿出来翻翻。
这段时间,春天渐浓。扬州的万紫千红,征服了国人。退休群里,这位老同事时不时炫一下海棠,展一下红梅,放几张运河边的春光。前段时间我文章“蝴蝶厅”中的“光影”照片,就是选用了他的作品。这篇文字我发到了单位退休群,深得同事们喜欢。尤其是老同事的照片,将大家平常看到的景,拍得诗意盎然,增加了大家对那座建筑的了解和喜欢。
心安处,是故乡。这位为了工作在扬州扎根的老同事,拍了无数扬州的点点滴滴。扬州的美,又给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
他的疏影横斜
人生如白驹过隙,于岁月的长河,不过一瞬。留下在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不需要太多,瞬间便是永恒。摄影集《心迹履痕》,便是这个意思吧。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有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不是所有的工科老男人,都是耿直男。所谓耿直男,不过是现在众多专业单调的男人们的借口罢了。
我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可亲可敬,各有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