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那些年的旅游点滴

手机和社交媒介占领了我们绝大多数的生活,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最不情愿的就是打开各类社交媒介,因为全是好友们晒各种旅游的照片、视频、感言、幸福。起初还会进行诸如回复、评论、点赞之类的小互动,久而久之就有视觉、审美疲劳了,最重要的大家伙晒出来的全是满满的套路而不再是原先的幸福感。所以,为了适应和配合这种慢慢的套路,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不开启、不浏览。感觉世界终于恢复了久违的平静,不再被一些无聊、无味的琐事打扰,静下心来去过生活,好好的陪陪家人。哪怕只是陪长辈买买菜、逛逛街、“对饮成三人”的吃顿便饭,陪小孩遛遛公园、做些户外活动、看场电影……这些朴实的生活,已变得很难!

静下心来,不再被社交圈晒“旅游”所疲劳,偶然也会翻翻过去的影集,回忆起过去的旧时光,给自己晒晒那些年曾驻足过的山水画卷,又怎不起涟漪!幸福、灿烂的笑容,质朴的着装,身后原始、秀美的风景,最重要的是不加任何画面修饰,这些才是我的旅游记忆。

时下,说起旅游来实在是件很平常的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不再局限于公路大巴、火车,而更多地趋向于民航客机、自驾;旅游目的地也不再仅限于国内几个热门旅游地,愈来愈多的向出境游方向爆发式发展起来,旅游形式也多种多样。

远的且不说,单从我家里来说,“旅游”这个词从来就不陌生,可以说从祖父那辈人起就已开始涉足,算是周围人群中较早涉足、较早“吃螃蟹的人”。只不过那时“旅游”这个词还不怎么兴起,多数都称:出远门、去外地。20世纪80年代赶时髦的也就是所谓“旅行结婚”。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由于祖父的工作原因,外出开会、学习、指导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时也能带上家属同行(费用自理),所以在完成既定的会议、工作、学习任务之后总会去当地、周边的风景名胜转转。在翻看祖父留存下来的各类门票时,总会不由得感慨于现在比较热门或是四A、五A级景区的门票在当时不过是几角钱,贵的也不超三两元;拍摄的照片也是景区原汁原味的原始风貌,在美不胜收的同时惬意得很,没有人头攒动与碍手碍脚。当地的特产小吃、特色纪念品都非常的亲民、实惠、货真价实,满载而归与家人分享、馈赠亲友时尽是满满的幸福和倍儿有面子。

到父亲那辈人时,出行、旅行也是从小就接触、尝到实惠的,因为祖父、祖母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五湖四海、东西南北汇聚到一起,所以家里的地域是半南半北,交流起来也是南腔北调的,即便是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手续繁琐的70年代,以探亲的名义时常往来于祖国的南北西东。对于远在西北、城市发展落后的的孩子来说,转过南北古都的名胜古迹,逛过大城市的花花世界、高楼大厦,涉足、徜徉过绿水青山的秀美风光,哪哪都是新鲜的、好奇的;揣着全国通用粮票品尝着从未吃过的点心、小吃以及当地特色饮食,味蕾早已被各类馔馐沦陷……父亲甚至独自往来于穿梭的列车上,时至今日还不忘当年在列车上的趣味趣事,回味着当时餐车上的盒饭使用铝饭盒承装的,里面还有几片香肠,在那个年代那般滋味这辈子都忘不了。

父母结婚时值80年代末,出行对于父亲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照时下的词儿可谓是“老司机”了。与母亲乘卧铺车游遍西南,又折回江南探访双方长辈、亲友,吃住行幸福满满的同时,却又经济实惠,山珍江鲜大快朵颐的记忆犹新,赶得时髦对于当年的同事来说也是满脸的羡慕嫉妒恨,不再次累述。

身为“90后”的我,对于“旅游”这个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母亲是首府火车站的客运员,在公休、探亲假、疗养假的同时,单位每年都会时不时地组织外出旅游。我平生的第一次旅游就献给甘肃平凉崆峒山之行,那年只有4岁。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曾知晓那山的陡峭、那山的高耸、那山的风光,自己只顾一味的往上攀登阶梯,把父母甩在几人后,不知疲倦。就连母亲的同时也大为惊讶“这么厉害,大人都有些吃力,别让他这么走了,才多大,别把腿走坏了……”

年与母亲摄于崆峒山年于崆峒山与母亲攀登时

除了不知疲倦外,就是傻乐呵,只要是有镜头对过来,就会有意识地冲着相机镜头咧着嘴笑,露出换牙期特有的“豁牙子”。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笑,也是最纯真的笑,现在想来可能也有害羞的笑的成分在里面吧。不知这种面对镜头毫不腼腆的笑是否与生俱来,但一直保持至今,只是少了些无邪与纯粹。

直到下山之时,爬山时那份洋溢的笑容荡然无存,转而被胆怯、恐惧的表情所占据。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下山时才发现那阶梯对于一个4岁的孩童着实太陡了,就好比迈下这一步就纵身山脚似的,胆怯哭闹着求抱抱……那画面感现在想来都尴尬。下山住宿后偏闹着要回家,后来才知道,原来远行出游不比户外郊游,一天两天是回不去的,这也许是对旅游的初认识吧。

再后来,随着出游远行的次数不断累积,也在幼小的内心中体验到了其中乐趣,尤其那时还在上学前班,动不动母亲就把我接回来说带我出去玩,我也好想彼此有了默契,不再多问去哪里,只是开心,因为又可以坐火车、睡卧铺、吃方便面、照相、看沿途各色风景、吃各种好吃的、提各种好奇的问题……仅此而已。

地方就不在此累举,单是我国一到四次铁路大提速都在此期间赶上了。就从现在手头上留存下来的火车票、列车乘坐纪念品上看,有列车首发纪念、跨越新千年纪念都有好几种,如吊牌、旋转灯头便携手电、瓶启等。

旅行便携手电驶入新千年的列车首乘车票粘贴驶入新千年的列车车票

那时候乘坐火车带吃的,家家户户也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些馒头、饼子、豆包、榨菜、辣椒酱、煮鸡蛋、黄瓜、西红柿、水果之类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没说——方便面!方便面对于广大幼小的心里来说那可就是人间美味、人间极品!要是长大后可以天天都能吃上方便面便是大多数人童年的的理想之一。如今,根本就不用努力,我们当年的理想就实现了……

记得那时,一包普通的红烧牛肉面小卖部也就是5角钱,一包中萃鸡蓉上汤便一点3角钱左右,上点档次的面霸也就是一元钱左右,要是能吃上桶面那就厉害了,好像是在2元钱左右。不仅如此,那是的桶面里面还有一根六七公分长的火腿肠,桶面、火腿肠、煮鸡蛋、馒头就着吃,别提有多带劲儿了,啥都不说,全在面里了。就此,一到饭点,列车车厢里面哪哪都弥漫着浓郁的泡面味,虽然现在觉得挺反胃的,但那时真是香得没话说了。而且车厢里除了有餐车盒饭推车外,每过一段时间就是“香烟啤酒扑克牌儿,瓜子花生火腿肠儿,泡面罐头矿泉水儿……快来买啊……”

从小到达外出旅游,但凡是乘坐长途火车都是睡硬卧的,长途硬座只做过两次。小的时候,跟有相同出游经历的同学聊天,经历可谓是丰富,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大巴、火车硬卧、轮船席卧,可遗憾的就是唯独没有乘坐过民航客机,但这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出远门不管走哪就坐火车睡卧铺!印象比较深的是为了不买儿童票,父母特意让我弯曲点腿,尤其是在冬天穿着长棉袄最不易被发觉,但有时也会被人潮挤得露出马脚——掉头补儿童票去!而且多数都是躲过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这些“大风大浪”,反倒是在西安、蚌埠、无锡这些“阴沟”里翻船了。

90年代出去玩,我们很少报旅行团,现在叫“个人游”,因为那时觉得报旅行团除了不自由外,就是团费太贵。可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待当年的旅行团,那真是好,衣食住行一切都不用操心,导游讲解很全面,同时也很负责,强制购物等灰色链条多数都没有,真是除了钱贵哪哪都不错。由此,这么多年和经历都始终坚持个人游、自由行,麻烦别人不如麻烦自己,所以再苦再累也绝不给旅行社添麻烦的机会。

年12月8日与父亲摄于杭州灵隐寺年12月与母亲摄于上海外滩年摄于北京年与母亲摄于无锡锡惠公园年摄于安庆码头

等上了小学以后,外初游玩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除非是探亲、老家人结婚这种非去不可的才会踏上漫漫旅途。直到年劳动节放假前,班主任说“家里要是有条件、有机会,让家长带出去玩玩……”

当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更何况是班主任说的,便向家长“传旨”——“口谕”其言。父亲便利用4天多的时间带我利用母亲在火车站的工作便利没买票挤了个硬座去周边省份旅游。现在来看,当时正是首个“五一黄金周”,是“七日黄金周”外出旅行的概念刚起步,外出旅游逐渐成为百姓消费的新主张时代的开端。

随着逐渐升学没有时间以及旅游大环境改变纷纷开始出去旅游的种种缘故,出远门的机会就更少了,比较近的也就是大学期间一次、工作没多久一次。出去的感受颇多,即便是错开高峰期淡季出游,人还是挺多,吃的住的玩的体验却没有原先感觉舒服,有好多乱象看在眼里很反感和鄙视,但跟自己的关联性又不大,全当不存在吧。

黄山市屯溪老街

现在关于旅游的段子在路上听的也很多,甚至有些活动还配上了“专有名词”。在拼团坐车时,常会听到报旅行团的人喊道“导儿,我要‘唱歌’!”

事后才明白,原来这“唱歌”就是方便、解手的意思,好一个文雅却不失俏皮。

也有调侃道“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没去旅游会后悔,去了更后悔,等回去后还想再去花钱来遭罪……现在的旅游就是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回到家里啥也不知道……‘唱歌’提前打报告……”

当然这一般都是报旅行团所产生的,基本上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去游玩,都是为了赶时间拼命地走马观花,游者也只得这般疲于应付,虽是调侃之味,但不可谓不精辟,不可谓不透彻,就是这么一回子事儿!

真心想出去好好的游玩,起码得提前做好功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规划好合理路线,明确目的地和初衷,合理分配,知道哪里好玩、哪里好吃,那里的人文特色是什么,要不然真是白花钱、真成了回到家里啥也不知道,唯一剩下的乐趣就是刷屏、刷朋友圈,直到刷反胃才罢休。但也有的时候,周围的朋友总在炫耀、晒今儿去了这儿、明儿去了那,心里反感的同时也只能配合,满足他们炫耀的欲望以及炫耀过后的幸福。而我,也总是悻悻的一笑,“是吗,去过这么多地方,真好,不像我哪都没去过……”因为,没必要也拿出自己的经历去炫耀,去与之攀比,着实无意义。因为还真没见过游历过众多山川名胜、走访过世界各地的行者去依依给你累述一个个地名。只不过是谈们在一些谈笑中随意拿出几个与你分享其体验和所见所闻,过多的追问下也只是“我只去过这儿”罢了。

何不来一场认认真真、享受其中、乐在其中的旅行,让自己放轻松,让周围人放轻松;带不走的青山绿水、风景名胜、特色人文,带走的是一段段幸福满满的回忆!在此,借用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套路,真心讲“旅行也要趁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