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人水和谐的文化读本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8342918723474520&wfr=spider&for=pc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其生产方式的每一次进步,还有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都表明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对人与水关系更深刻的理解。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战民先生主编的《长安八水记》,就是这样一部解读水与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的文化读本。它以现存的自然河道为脉络,以历史文化为内涵,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讲述“八水绕长安”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水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水的慷慨解囊,人类文明始终与河流相伴相生,无论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人类的常态与属性。约70万年到万年前,“长安八水”之一的灞河之滨,就生活着蓝田猿人。年,考古工作者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30多岁女性的头骨化石,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介于云南元谋猿人和北京猿人之间。

  后来,随着秦岭山脉的升高和气候环境的改变,蓝田猿人在逐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逐步改变生活习惯和对环境的要求。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沿着灞河河谷两侧的北岭和白鹿原向渭河平原迁徙发展。在这缓慢的迁徙发展过程中,史前文化遗迹遍布渭河两岸的关中平原。从华胥陵到半坡村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大荔人遗址、省客庄遗址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仰韶文化的魅力。

  “长安八水”是长安的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常用诗歌收集民间的声音,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据有关专家统计,在《诗经》的《雅》中,有篇诞生在丰镐两京,占到《雅》的90%以上;在《颂》里,38篇中有31篇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占到《颂》的80%以上。其中《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诗经·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等许多发生在沣河两岸的历史故事,今天还有遗迹可寻。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自从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出“八水绕长安”后,历代与“长安八水”相关的诗篇不可胜数。杜甫有“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骆宾王有“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连唐中宗李显也在《登骊山高顶寓目》中写道:“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可见长安八水与长安的关系。

  “长安八水”是西安发展的历史坐标。西安古称长安,是浩浩千年古都,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国历史上四个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在此建都。这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代表。而开创长安帝都历史的地方,就在“长安八水”之一的沣河两岸,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建立的丰京和镐京,在此存续时间长达多年,丰镐两京不但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着比较严格规划的城市。至今还流传着“五灵拱丰镐”的传说和西周车马坑、文王灵台等遗址。

  今天的“长安八水”流域,仍是西安发展颇具活力的地方。在沣河两岸有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在渭河之滨有空港新城、秦汉新城,在泾河之滨有泾河新城,在浐河和灞河三角洲有浐灞生态区,在潏河和滈河流域有常宁新区、三星电子产业基地,在涝河之滨有余下工业重镇等。

  除此之外,“长安八水”还是西安生态文明的晴雨表。近年来,在全域治水、碧水兴城的进程中,即将建成一条环绕西安的生态廊道——三河一山绿道,将为西安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长廊,也将生动展现西安“背山面水、八水绕城”的城市格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