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影评人NathanRabin创造出“ManicPixieDreamGirl”一词(简称“MPDG”),它就常被用来嘲笑电影里常见的梦幻女生角色,嘲笑的背后亦是一种指控:好莱坞喜爱实现男人的幻想,老爱写个梦幻的,只为让男人发现自我而存在的女孩,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空洞的女性角色。“纸上城市”则先使用了YA片与梦幻女主角片里常用的老套,却在结尾将“MPDG”做了一个有趣的翻转。
本片改编自JohnGreen的同名小说。住在佛州Orlando近郊的Quentin(NatWolff),自小迷恋搬来隔壁的女孩Margo(CaraDelevingne),然而他们交友圈越来越不同,处世态度也相异,两人渐行渐远,但高中毕业前夕,事情有了变化......
高中毕业季,是人的感受顿时会敏感好几倍的时节,在美国更是如此──学生已经完成大学申请并收到录取通知,只要成绩还毕得了业,上课的意义也不大了,好友们彼此知道未来将相隔千百里,许多事情再也没机会做,以往许多认为很重要的事,突然变得毫无意义。
昆汀一向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这毕业季的某一晚,面临梦中女孩马戈的要求,他也投降了,一起陪女孩作了许多夸张的事情,然而第二天,马戈失踪了,失了魂的昆汀打定主意要找到她。
从昆汀的旁白可以得知,昆汀眼中的玛格,有着所有“MPDG”的特质,勇敢,带着那么点疯狂,总是大胆尝试新事物,绝对是可以让男主角去活,去爱,去学习等等的老套角色。对昆汀而言,她简直不是真人,而是一场美梦。但从旁观者清的角度观察,说穿了玛格就是一个跟昆汀差很多的女生。成绩好,不翘课,立志当医生的昆汀,大概永远不会了解她,这并非因为她是个神奇的谜,而是两人太不搭,想要的东西差太多.Quentin只是把这巨大的现实差异给浪漫化了。
马戈的叛逆在昆汀眼中像是早熟,世故,懂得比他多的象征,但原来,她也没有头绪,那些反叛只是她试图改变现状的尝试手段,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被锁在房间里可能会拿东西撞门敲锁,这不一定代表他有答案,知道怎么出去。
所以“纸上城市”的结尾,让昆汀明白这女孩有自己的事要做,有自我要追寻,有问题要获得解答,至于昆汀的问题,不是她的责任。男孩心中的“MPDG”,顿时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不过,昆汀追寻玛格的过程,虽像是一段冒险,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真正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反而是男孩与身边朋友的互动,与这群人各奔东西前的最后一次旅行及相聚,才是重点,我想这正是本片想表达的。真正令男孩最有收获的,是这些回忆,以及他最后的梦醒。
但我认为“纸上城市”片长似乎可以再短些,因为最后的道理明明很简单:女孩也是人只有对好莱坞的编剧与老板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解释给他们听,我想对大部分人而言,不用花到分钟。或者,如果好好利用Margo的美女好友Lacey(HalstonSage饰演)这个角色,可以让本片想表达的意义更为突显。同类作品我比较推荐“客制化女神“(RubySparks),这两部有些类似的概念,但”客制化女神“比较有趣。
“纸上城市”比较有看点的是演员,尤其本片是英国话题名模CaraDelevingne首次担任电影女主角,大家都想知道她有没有演戏细胞。这个角色并不是太复杂难演,出现时间也不算很多,但Delevingne演得还不错。她诠释的玛格,很用力地想成为随心所欲的人,用力到几乎有点矫情了,但看过结局后,我明白这就是她应该要表现出的模样──比较成熟的观众看得出她自己颇为迷惘,还硬要装作明白什么大道理与拥有了不起的人生观,这点颇恼人;但观众也同时知道,这些特质看在一个同龄,荷尔蒙爆发的男孩眼中,是多么酷与迷人。
至于本片男主角,就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StarsinOurStars)里的盲眼男配角,那部片与“纸上城市”一样,原著都是小说家JohnGreen的作品,该片男主角AnselElgort也有在“纸上城市”客串一位店员喔。
最后提一下,“纸上城市”让我想到在影集“追爱总动员”(我如何遇见你的母亲)第四季的某一集里,一群人在纽约市到处找寻马歇尔几年前吃到的“最好吃的汉堡」到底是哪家店。我想,「最好吃的汉堡」永远是个迷思,在寻寻觅觅中,重要的不再是汉堡,而是跟你一起去找汉堡的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