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天/图片来源于网络一条扎眼的新闻跳入眼帘,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长蔡若莲的长子潘匡仁在家里跳楼,从40多层的高空坠下,惜告身亡。对于这则新闻,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略带讽刺,与其他自杀孩子不同的是,潘匡仁的母亲是教育局副局。出于好奇,百度了潘匡仁的生平,中学毕业于香港名校,之后赴海外留学,毕业后回港工作,热爱音乐,会弹钢琴,吉他,也喜欢运动,尤其是跑步和单车。也是在去年的单车比赛中受伤而罹患抑郁症。在他准备跳楼的时候,曾被家里的外籍女佣见到,并阻拦,说服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但后来发现他把自己反锁在房内,随后便发生了自杀悲剧。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的下一代,以这种自毁的方式表示对生活的绝望,多少是对教育的反抗和讽刺,让人唏嘘不已。诸如此类的悲剧,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较上个世纪相比,青少年自杀率提高了60%。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挥之不去的伤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在影集《汉纳的遗言》中,观众可以找到答案。绝大部分自杀的孩子,在他们做出极端行为前,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没有觉察出来,而且对于孩子自杀的原因,心理上的问题也是没有觉知。“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学习越来越累。”这是今天播出的《辉煌中国》中一位受采访的小学生对记者的回答。现在的孩子拥有优越生活的同时,心理上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现在的教育,已不是单纯的素质文化教育,更包括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真相,认识真理,感受体验多样的生活。当梦想与现实较量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支撑梦想的能力甚至方法,刚柔并进,学会适当的将就,而无法将就的孩子,总会太过脆弱。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下面几点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减压。首先,从生理方面来说,家长要保证孩子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孩子不能正常休息,应为孩子调整学习计划,必要时可以向学校提出异议。同时,给孩子安排适当的运动时间以及户外爬山等活动。其次,学习方面,不要拿孩子的成绩来评判孩子的能力,以此来断定孩子的未来,不要盲目跟风给孩子选报兴趣班,补习班,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喜好,争得孩子同意再选报相应的兴趣班。最后,不管多忙,家长每天至少拿出半小时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多给予孩子具体鼓励,相信孩子的智商情商,完全接受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压力,培养孩子的逆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