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故事像草木一样扎根于贺兰山家庭相册

一座山,一片林,祖孙几代,接力管护。

几张不同年代的家庭老照片,牵出岁月里不曾褪色的护林故事。

8月中旬,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旗口森林防火站。正午大风凛冽。一开口,言语仿佛会被风吹散。

58岁的老护林员李国兵,在半山腰的防火站院内,望山出神。流动的寂静中,似林海,如浪涛,也是一种讲述。他忽然轻叹,又像自言自语,风声中竟听得真切,落进山间,写入叶脉:

“嗯,青春都献给贺兰山了,几代人的青春。”

李国兵家庭,四代人的命运,都像这里的草木一样,扎根于贺兰山。

一家几代人,皆为护林人,这在贺兰山上并不稀奇。这份职业如同“传家宝”,将一个家庭的精神“基因”,在山林间传承。

一家四代初心不改

翻开家庭相册第一页,故事从黑白照片说起。

李国兵对爷爷李进源的了解,多来自父亲转述。宁夏回族自治区刚成立不久,李进源加入了当时的护林队。

第一代护林员李进源。

“调查林地资源时,爷爷就扛着仪器到处走。过去全凭两条腿跑,东西都靠人背肩扛。”李国兵说。

再翻一页,是李国兵父子的合影。

在李国兵心里埋下种子的,是跟随父亲李凤山工作的记忆。年,父亲进入当时的林管所工作,在拜寺口双塔附近区域护林防火。

第二代护林员李凤山。

这片区域是父亲要守好的阵地,也是李国兵儿时的天然课堂。

“你看,这是云杉。这是岩羊,那是马鹿。”父亲带着他一一辨识。这里和城里的生活截然不同——天地开阔,植物清香,还有不经意冒出的动物。这一切,像是向李国兵发出邀请。

年,作为家里第三代护林员,李国兵进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这条路他走过很多遍,又好像才开始。

不再跟在父亲身后,而是并肩共事。一段时间里,他和父亲一起上山,成了护林队中的“父子兵”。年,父亲退休。

工作站的土坯房变成砖房。新添置了收音机,后来还有了黑白电视机。

相册也有了彩色照片。这一页上,年轻时的李国兵身穿制服,意气风发,背景是雄浑山峦。

不乏一些惊险时刻。李国兵回忆,“大概是年,一次随民兵拉练上山,在大水沟附近,多人被洪水围困了4个小时。”多亏救援队伍及时赶到,李国兵也加入了救援,用麻绳帮助大家脱困。

还有斗智斗勇的时刻。“盗猎者往往会先踩点。第一天,我先观察脚印,再用树枝把脚印划掉。此后,如果脚印再接连出现在同样位置,就要提高警惕。”李国兵曾在马莲口附近,截获过盗猎者。

李国兵陪着贺兰山,经历过许多重要时刻。

“过去全是羊,羊群过去,草就秃了。”年,各护林组配备了摩托车。也是这一年,山上再看不到羊群的踪迹。“畜牧业退出贺兰山后,植被恢复,小气候也变好了。”李国兵说。

年,护林队伍配备执法记录仪。年,马莲口等站点装上视频监控。

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打响,人类活动开始退出贺兰山。

李国兵指着周围几处植被说,这里过去都是“农家乐”。整治启动后,他负责劝退农家乐,大多数人都配合。“你看,现在草又长起来了,多好。”

  

 “姥爷姥姥护林搭档”

说起几代护林员,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温岳翻出手机相册:“我姥爷姥姥不就是嘛。”

翻拍的老照片上,他的姥爷姥姥,相依站在贺兰山下的松树前,郑重留影,如同对青春的致敬。

温岳,今年30岁,经历已然不少:当过3年护林员,当过兵,年退伍后在苏峪口森林公园工作过。年轻一代的林业人,有独到的思路。他走访老林业人,收集老照片。工作之余刷抖音,琢磨创新林草宣传方式。

跟着温岳,来到银川市金凤区新纪元小区,一进门,照片中见过的老人,就在眼前。

今年82岁的王兆斌老人,坐在沙发上。80岁的老伴蒋桂兰在一旁细细整理好衣襟。两位老人精神很好,回忆起在“林管所”(旧称)的经历,姥爷主讲,姥姥不时补充几句。

年,王兆斌初到林业部门工作,当时的任务还是伐木。“那时,上山得背上铺盖和锅,在山上用石头砌个房子,就在里面吃住好几个月。”王兆斌说。

当时的林管所只有20个人,每天一人发一个馒头吃。王兆斌腿上常有小伤,一个月就费一双鞋。“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他的足迹遍布贺兰山,哪里有需要,背起铺盖就去哪里住下来,劈柴做饭。他先干了一年,蒋桂兰第二年也加入了林业队伍。

告别“人背肩扛”,老一代林业人的“骑士”留影。

上世纪60年代,告别“人背肩扛”,王兆斌有了“交通工具”——一头骡子。不过山路难行,经常是他在前面走,老伙计驮着铺盖跟在后。一天有时来回要走8个小时。“现在条件好了,(工作站)有车,还有太阳能,和在城里生活一样。”

蒋桂兰负责后勤,两人在同一个单位,也经常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

那时,工作重心已转为挖树坑、栽树苗。两位老人介绍,当时栽树很不容易,石头很多,要先挖好树坑,盖上塑料布,再从别处把土拉来填埋。多年的林业生涯,王兆斌曾获劳动模范称号。

老人栽下的小树苗,今已挺拔成林。老两口退休后,在城里生活,却总惦记着山上,有机会就回去看看。

王兆斌看着温岳说:“现在娃娃能干了,希望好好干一辈子。”

50多年前,王兆斌一家三口合影。

客厅里的一张黑白照片,是50多年前的全家福。照片上,两人怀里的小孩子,是温岳的母亲王海燕。

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午休时间,记者见到了今年54岁的王海燕。

“我年参加工作,当时,这附近还是荒滩。我们这些女职工都很齐心,帮忙挖坑、整地,为种树苗打好基础。地里的石头多,就想着既然干了,就干好。每天要挖一个2米深、2米宽的坑,挖到一定程度,就得人跳下去继续挖。”王海燕回忆。

如今,贺兰山下司空见惯的林带,离不开一代代林业人的努力。栽种一棵棵树,不成活就补种,才有了今天的郁郁葱葱。

“希望下一代,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王海燕说。

温岳(左)和妈妈王海燕(右)与姥爷姥姥合影,一家三代护林人。

合上影集,像关上了一个时光的匣子。日夜守望这山,经年抚育这林。一个家庭,每一代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都选择了相同的路?

在时间轴的流变中,在黑白和彩色交织的影像里,问题的答案也许是:顺理成章。

把岁月流逝献给贺兰山,这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那是一脉相承的感情——一代代学习辨认云杉的乐趣,是从小跟着父辈上山的温馨记忆,是甘于并乐于在大山深处守望的家风传承。

日升月沉,贺兰山巍然不语,见证草木枯荣,也见证一代代人的芳华。

山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山。

(记者毛雪皎)

写好两地合作双赢大文章!石泰峰咸辉会见香港经济文化旅游界人士考察团好记者讲好故事!宁报集团朱立杨等3人获一等奖

紧急提醒!宁夏人今天早上,请提早一小时出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