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地图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06/9413588.html
对不起,我来晚了,今天谈一谈这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起你w的学区房》。文章标题取得太煽动,以至于被大众归为中产阶级鄙视链的讨论。
“环球旅行”和“学马术”、“练冰球”一起被归为中产阶级教育的“洋派”,然后又开始了“教育洋派”看不起买学区房的“教育土派”的大讨论......
这样的讨论每几个月都要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一次,和房价、医疗一起,并称为三大“大姨妈话题”,但是这些话题如果最终都以焦虑、抱怨结束,对我们来说能有什么价值?
但是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本质上不过是一篇展示美好家庭生活的帖子而已。
目光向东望去,比我们早发展三十年的日本,早已经涌现出了表现人民美好家庭生活的文艺作品。
几年前那本充满温馨氛围的影集《家庭日记森友治家的故事》,畅销且长销,如今已经出到第3部。
近几年的滨田英明摄影集《haruandmina》,展现家中两兄弟胖嘟嘟萌哒哒的生活,也是红得发紫。
《家庭日记森友治家的故事》
滨田英明摄影集《haruandmina》
这些摄影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大家一直没搞懂一件事——
为什么我家里一片狼藉的时候,他们镜头里的家庭生活却那么美好,充满温情,简直羡煞旁人啊!
《万学区房》一文就是同样的题材,而且内容上更讨巧,因为旅行照片比较好拍出令人羡慕的样子,如画的风景,广角镜头,精心调整的色调,给人一种超出日常生活的新鲜感。
不过照片终归只是照片,噱头终归只是噱头,收割粉丝终归只是收割粉丝。在“瞧瞧人家的生活”的长吁短叹之后,我们还是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这家人的经验中有什么可取之处,看一看光彩夺目的照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坑。
过去的一年,我们带孩子们行走了数个国家,出行人数近20人次,60多天都在旅途中,从意大利到俄罗斯再到日本,我自己也考察了欧洲壮游的新线路——法国-比利时-荷兰一线,旅行是我的工作,所以我对待它的方法一定与你不同,因此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旅行在教育中的意义,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教育旅行。
到底该不该带孩子出国旅行?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要,但是12岁之前和12岁之后要有不同的旅行方式。
12岁之前的旅行只能叫做家庭旅行,
12岁之后才可能开始真正的“环球旅行”。
"家庭旅行"的目的是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积累家庭的共同回忆。而"环球旅行"、“看世界的旅行”,并非简单的家庭度假之旅,它是系统的、以形成世界观为目标的系列旅行,我们把这种性质得旅行叫做“壮游”。
如何区分“家庭旅行”和“环球旅行”?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输出。输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输出。没有输出的旅行只能算是休闲活动,而非学习活动。
在输出之前,必须有输入。旅行前最重要的输入就是阅读,产生的数据主要是读书笔记和旅行功课。虽然在12岁之前,真正意义的环球旅行还未上路,但是你仍然可以为此做准备啊,阅读就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旅行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主要包括:
影像数据(包括照片、视频和录音文件)
旅行日记
储存在你大脑中的感受、思考和体悟
人的大脑不擅长储存数据,只擅长处理数据。在如今的时代,再怎么强调数据的保存都不为过。如果你是视频制作者你应该更有体会。影视飓风的Up主Tim每天录制产生的数据将近GB,即便如此他也从来不删除任何一条素材。
“无论如何都不要删掉你拍摄的素材,总有一天你可能会用到。如果删掉,就相当于你所有的时间、金钱和努力都白费了。”想想看,如果爸爸没有妥善保存下大量的照片,也不可能产出这篇以图片为主的10万+。
旅行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数据的处理(排序、调用、整合),包括照片的后期处理、视频剪辑,旅行日记的整理,和旅行写作。
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摄像功能的逆天发展,照片处理已经很方便了,我已经看到有很多家长使用手机拍摄剪辑的视频已经很棒了。
但是最难的在于旅行写作——写出你的感受,思考,体悟,这些数据都暂时储存在你的大脑中,不像储存卡里的照片你可以导入硬盘,如果不以文字的形式输出,基本上几个月之后就会完全遗忘。
如果你要问,好的旅行写作长啥样?我推荐你点击图片,阅读一下熊飞逸同学的意大利旅行笔记。
小于12岁的孩子还没有基础的文字处理能力,大多数的数据处理工作都需要家长代劳,对他们的锻炼意义就少了很多。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建议带1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环球旅行的理由。
有很多人认为《万学区房》这个帖子只不过是爸爸照片拍得好,妈妈文案写得好,孩子自己的输出呢?成果呢?孩子到底懂了多少?
如果理解了家庭旅行和环球旅行的区别,在这件事上就不会再有疑惑——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旅行方式,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旅行是否一定要有文字的输出?旅行对人的改变不只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输出上,它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让你看到参差多态的生活状态,这些改变一直存在,不取决于你是否有输出。
对于低龄的孩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长时间的旅行相当于给他们创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但是12岁以上的孩子就必须开始文字输出的训练,成长必须有迹可循,这是督促旅行者产生自我意识的过程。
好的旅行者是自律的旅行者
在《什么是「元认知」?如何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一文中我们重新定义了初学者;
初学者不等于初次学习某项知识的人,
而是不擅长学习某项知识的学习者。
旅行的初学者也不等于初次旅行的人,而是不擅长进行旅行活动的人。即便你飞过几十个国家,但也未必是一个成熟的旅行者,最终要看你是否在旅行的技术上进行了刻意练习。
如果你希望以旅行作为自己拓展世界观的重要认知方法,那么就一定要勤加练习旅行的技术,把输出变成可以自我启动的元认知技能。当你成为了进阶的旅行者,你会发现自己反而无法适应“随性”的旅行。
好的旅行者是自律的旅行者。与好的阅读者一样, 的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会出发前做好以下几点:
了解自己(或家庭)的目的和兴趣;
了解旅行目的地;
选择自己的旅行策略;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旅行进行计划,监视和控制。
有很多朋友觉得严格按照旅行计划进行非常死板,其实根据80/20的原则来安排即可,考虑到临时意外占掉10%的时间,能够留出10%的随性时间就足够了。完全随性的旅行常以懊悔而结束。
总得来说,《万学区房》一文中我们能看出在目的地的选择上还是比较靠谱的,主要的国家是欧洲的希腊、德国、荷兰、比利时,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外加中东的以色列。
考虑到娃的年龄,主要选择的是以城市风光和自然风景为主的景点,博物馆美术馆比重较轻,等孩子长大之后,旅行的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很多国家和地区也会再次前往。12岁之前跟爸妈去,12岁之后要有不同的旅行方式。
很多旅行地我喜欢称之为超级旅行地,这些地方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超级旅行地之博大,足以占据你护照的若干页,也足以占据你的身心。
初去者可能会尽量熟悉众所周知的景点,中级旅行玩家更喜欢探索小众的场所、融入当地的生活,更高阶的旅行者可能会每年都仪式性地造访某处或为一次特别展览而飞去熟悉的城市,而文化旅行者更是旅行者中的“变态”份子,他们擅于用数月的准备放大旅行的乐趣和收获。
学区房和看世界不能两全?
《万学区房》这篇文章蹿红得另一个原因是标题里的酸味,“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起你w的学区房”,所以我们带你去看世界。很多话初听起来特别对,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问题很大。
“人丑就得多读书。”
书要多读,人也得美,好看的人普遍比较聪明,反过来不一定。
“方法重要还是勤奋重要?”
当然都重要。现代体育中哪一个项目不是专业团队专业训练计划+超强度训练?
“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难道不需要努力选择吗?没有经过预判、思考和决策的选择不叫选择,那叫“蒙”。
“买不起天价学区房,只能带你看世界。”
学区房也要买,世界也要看。 的学区房,不是你家的书房,而是你家学区房里的书房。这对夫妇也并没有放弃买学区房的努力啊,如此勤奋得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