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和姐姐发生小摩擦,不论谁是谁非,毛主

前言

李讷是年8月3日出生的,在兄妹中,她是小妹妹,是毛主席最小的孩子。

因为种种原因,几个大的都过早地离开了毛主席,只有李讷一直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在兄妹的眼里,小妹妹是幸运。姐姐李敏回忆说:

她是我们兄妹中最幸福的一个,她是在爸爸的膝下长大的。爸爸的言传身教对她的影响会更大更深,她受到的教益也更多。我真的有些羡慕她。

年6月,毛主席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讷比李敏小三岁,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一个9岁,一个12岁。这个年纪要从感情上相互接受对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她们相处起来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摩擦”。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处理姐妹之间的“小摩擦”?故事很长,我们往下来看。

女儿李讷生病,毛主席写信鼓励

毛主席前后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及李敏、李讷两姐妹。

毛主席自投身革命以来,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年近半百的毛主席多么渴望得到一些儿女亲情慰藉。因此,他再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

李讷小时,记不得多少次了,毛主席紧张工作之余,抱着她,轻轻地拍着她的脊背说:“娃娃,我的好娃娃,乖娃娃。”每当这时,李讷用小手搂住毛主席的脖子喊:“爸爸,我的小爸爸,乖爸爸。”

年,毛主席和李敏一起看影集

李讷回忆说:

我常常跟爸爸说“爸爸散步去。”我就拉着他的手,我的手很小,拉着他的一根手指头。我长大了手也长大了,然后可以握两根手指头,再长大一点就拉着他的三个手指头。爸爸的大手温暖极了。现在回想多么幸福啊!

年初,李讷得了急性阑尾炎,实在是疼痛难忍,需要尽快住院接受治疗。又因李讷小时候患病打针时,针头不幸断在肉里,当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出。这次的病需要动手术,医生们经过商量、分析后,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

结果,阑尾炎手术做得非常顺利,但是取断针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开刀后,主治大夫发现断针已经移动了位置,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最后只好把李讷抬到X光透视室里,边透视边寻找,这才把已经生锈的断针取出来。

因为手术是在无菌室外进行的,李讷的伤口引起了感染,很快便发高烧了。

毛主席知道后,一边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一边还在惦记着李讷的身体。那天,毛主席忙得通宵没睡觉,到了中午了还未入眠。在卫士们的劝诫下,毛主席吃了几片安眠药后,准备休息时,可他还是放心不下李讷,决定给小女儿写封信,信的内容有些多:

李讷: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荡,悲欢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定,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找小员,院长计苏华,主治大夫王历耕,内科大夫吴洁诸同志今天上午开了一会,一致认为大有好转。

你昨夜睡了九小时,你跑出房门在走廊上看画报。白血球降下来了,特别是中性血球,已恢复正常。他们说不成问题,确有把握,你可以放心,这点发烧,应当有的,完全正常。

妈妈不放心,打了电话给她,她放心了。李讷,再熬几天,就可以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为了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

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息十几天,又陪伴妈妈。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爸爸

二月三日上午十二时

半睡状态执笔,字迹潦草,不要见怪,有语叫小员来告我。

毛主席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意志变得更加坚强。然而,就是这样的父女之情,毛主席却不许李讷同自己一道吃小灶!不允许李讷有一点点的特殊。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吩咐了身边的卫士们,不准给李讷提供不一般的照顾!

女儿李讷吃不饱饭,毛主席陷入沉思

冬,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常常两三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

有一次,毛主席的卫士尹荆山偷偷找个机会溜到北大去看望李讷,见李讷脸色不好,尹荆山关切地问她:“是不是生病了?”

李讷扭捏了半天,才小声说出了实情:“尹叔叔,我确实很饿……”

实际上,几个星期以来,李讷一直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在学校报粮食定量时,李讷只报了27斤。李讷想着自己是个共青团员,应该为国家分担困难。那时候的她,只想到了降低自己的粮食定量这个方法。

年,毛泽东和李讷在北京万寿路住地欣赏盛开的梅花

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之后,还特别表扬了李讷。但是,忍受饥饿的考验却决不像报定量时想得那么简单。

上课的时候,李讷的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地叫,思想很难集中。有一次回家,妈妈心疼女儿,塞给她一包奶粉,毛主席知道后很不高兴,叫她以后不要往学校带东西了。

尹荆山听后很心疼,回来就将情况向卫士长李银桥作了汇报,其他卫士们听后心里也是又急又难过。一个卫士说道:“且不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单凭当年一起转战陕北的情谊,想到她吃了黑豆仍然为大家表演京剧的情景,也不能不管呀!”

李银桥回忆说:

年,李讷才7岁,便跟当兵的一样行军,一样风餐露宿,一样地经受飞机轰炸。听惯了子弹的啸叫,闻够了硝烟的辛辣。行军之余,李讷举着一个小搪瓷杯,和众多战士们一样,排队从大铁锅里领一份黑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队伍休息间隙。李讷头扎头巾,腰系绳子,气势十足地唱着《打渔杀家》为战士们解闷。

毛主席和年幼的李讷

毫不夸张地说,李讷和毛主席身边的警卫战士们,都有着很深厚的革命情感。尤其是李银桥,更是非常疼爱李讷。

于是,李银桥想办法搞到一包饼干,悄悄地给李讷送去了。

据尹荆山回忆说:

谁要是见到当时李讷接到饼干的情景,都会感到很心酸。她眼睛咕噜噜的转,观察附近没人,忙把两片饼干塞在嘴里,匆匆嚼了吞下,吃点儿这样的东西就像做贼一样怕人发现。

李讷舍不得多吃,小心翼翼藏好,准备慢慢“享用”。

然而,李讷偷吃饼干的事情还是被毛主席知道了。毛主席把李银桥叫进屋,声色俱厉地说:“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李银桥小声地解释。

毛主席把桌子一拍,大声道:“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卫士长李银桥

离送饼干时间不长的一个礼拜天,李讷回到家里。卫士尹荆山在倒茶时提醒毛主席:“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一起吃顿饭吧?”

毛主席停下批阅文件的笔,抬起头,目光柔和,含着慈祥的光。毛主席嘴角微微一翘,笑着说:“嗯,那好,那好。”

毛主席的住处没有专门吃饭的饭厅,每次都是卫士用饭盒把饭提到卧室或办公室吃。当天的伙食是四菜一汤,还有毛主席喜欢吃的辣子、霉豆腐等四小碟。炊事员得意地说:“我今天多下了一倍的米。”

李讷在毛主席的卧室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说着说着委屈起来,她委婉地说:“我的定量老是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够大师傅沾光呢,上课的时候,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地叫。”

毛主席听后,轻声细语地对李讷讲:“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你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最后,毛主席还开玩笑地说:“大师傅掌勺,连我也管不了啊!”

开饭了。毛主席拉起女儿的手,一起走到了饭桌旁,毛主席说道:“嗯,今天一起吃饭,”

李讷抓起筷子,鼻子凑到热气腾腾的米饭上。这里的米饭是红糙米,掺了芋头。李讷深深地吮吸着香气,很满足地说道:“啊!真香啊!”说完,她望着毛主席宛然一笑,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

“吃吧,快吃吧。”毛主席用筷子示意着,眼睛却有些湿润了。

年,毛主席和孩子们在香山

与此同时,李讷已经向嘴里拨饭了。饭太烫嘴,她咝咝地向外吹热气,吹几下便咽下去,眼睛都烫出了泪。

毛主席见状,忙说:“吃慢点,着什么急?”

李讷瞟了一眼旁边的卫士,腼腆地说:“在学校吃饭都快,习惯了。”

毛主席低声说道:“现在是在家里么。”

李讷在毛主席面前不用拘束,也无须保持“形象”,慢吃不了几口又变成了狼吞虎咽。她几乎嚼都不嚼就一口口把饭菜吞下去。在她朝嘴里拨饭之时,会偶尔抬一下眼皮,目光扫一遍桌面,看一看饭菜还剩下多少。

开始,毛主席还慢慢陪女儿吃,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点什么。渐渐地,他不说话了,怔怔地望着女儿出神。

“哎?爸爸你怎么不吃了?”李讷抬起头诧异地问。

毛主席身体一抖,笑着说:“老了,吃不多。我羡慕你们年轻人啊。”

此时,李讷的心思全在吃饭上,她说:“爸爸不吃,我就全打扫了啊!”

“打扫完。”毛主席的目光在女儿脸上稍触即离,好像不愿多看,重新盯着报纸,手在桌上点了点:“不要浪费。”

其实,李讷也不了解毛主席平时吃什么。如果她知道毛主席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马齿苋,那么她就不会这么“打扫”了。

据卫士尹荆山回忆:

李讷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一片葱花也不放过,仔细夹起来往嘴里送。

没多久,桌上的盘子都清干净了。李讷看了一眼卫士,说道:“尹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别浪费。”

看到李讷饿成这种样子,尹荆山感到心酸!炊事员也看不下去了,嘴里嘟囔着“哎,李讷这孩子也真受苦。”他边说边找出两个白面和玉米面掺半的馒头。尹荆山等不及炊事员火上烤,赶紧拿给了李讷。

李讷接到馒头后,摇晃着身子,不好意思地看着父亲,撕下一块馒头擦擦盘子往嘴里送。尹荆山拿开水帮李讷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涮了喝。

年9月,毛主席和李讷一起看荷花

这时,毛主席突然站起身来,什么也没说便走开了,他先朝院子走,到门口又折回来走向卧室。可是毛主席没进卧室,又走向院子。他好像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院子里踱了几步,便停下,望着面前七棵古老的柏树,久久地不动。

毛主席可能是通过李讷这种“狼吞虎咽”的吃饭速度,连想到了全国老百姓的生活。他的心里是不好受的。毛主席一生只有几种情况会落泪,见不得穷苦人家忍受饥饿就是其中的一例。但经济复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于女儿请求增加定量的愿望,毛主席并没有正面回应。

晚上,卫士走进毛主席的卧室。犹豫了好久,说道:“主席,李讷太苦了,您看是不是可以……”

还没等卫士把话说完,毛主席就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

卫士不甘心地说:“可是……”

毛主席再一次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李讷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呢!”

毛主席对所有的子女都是严格要求的,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给子女们设定了一条标准线。谁要是超过了一点点,被毛主席知晓的话,必然会受到批评的。

毛主席对每个孩子,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连女儿们之间闹情绪,耍脾气,他也有自己的独特的处理方式。

李讷和姐姐发生小摩擦,毛主席出面调解

在生活中,李讷和姐姐发生了小摩擦,毛主席解决她们之间的“纠纷”时,从不问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也从来不“各打五十大板”。

李讷和李敏

毛主席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会先和姐姐说:“当姐姐的要照顾小妹妹呦。”

然后再和李讷说:“妹妹要听姐姐的话,要互相帮助呦。”

接着,毛主席把一双手翻过来背过去伸到姐妹俩跟前,说道:“手心手背都是我手上的肉,你俩都是我的好孩子,你们要相亲相爱呦。”

不得不说,毛主席可真是个高级“泥瓦匠”,最会和稀泥了。

在毛主席的心里,他肯定希望看到姐妹和气。作为毛主席的孩子,李讷和姐姐的思想觉悟都很高。

俩人长大后,各自走向工作岗位。毛主席有时让李讷去看看姐姐,回来后汇报一下情况;有时又让姐姐去看看妹妹,回去和他报个平安。

一直以来,毛主席对姐妹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