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影集。里面珍藏着很多照片,但是照片上没有人,只有橘子。各种各样的橘子挂在枝头,它们的名字被主人写在了旁边:爱媛14#、不知火、春峰、西子香、美姬柑……
看到这样一本影集,您是不是会猜测:影集的主人是位农技人员?可实际上,主人是个农民,一个种了40年橘子的“橘痴”。
他叫邬学芬,象山县晓塘乡中央站村村民。
“每天一起床就能看见它们,很开心”邬学芬是象山柑橘届的名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代靠种橘子发家的“万元户”;上世纪90年代初,他豪掷数十万元第一个承包20亩地种橘子;几年前,他选育的柑橘晚熟新品种“阿斯密”的枝条卖了多万元,而“红美人”的枝条更是卖到了每公斤元,传说那年,他和儿子光卖枝条就赚了万元……
然而,当记者看到邬学芬时,却根本无法将他与这些传说划等号:72岁的邬学芬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戴着袖套,脚上的鞋子还沾着泥。他家的房子是30多年前造的,只是在外部进行了装修,里面还保留着以前老式门窗的风格。
当记者向他求证那些“江湖传言”时,这位老农民嘿嘿笑了。
邬学芬和“红美人”合影。记者张晓曦摄在邬学芬家客厅窗户外面有一块地,上面试种着他嫁接的一些新橘品种。他说,这是几十年的习惯了,每天要么蹲在地里拨弄大半天,要么趴在窗口观察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一起床就能看见它们,很开心。”
也是这样的习惯,使得邬学芬在柑橘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年,“泥瓦匠”邬学芬转行种橘子。那时候,他发现有一种叫宫川的蜜橘比大家种的大叶尾张的蜜橘好吃,便试种了一亩宫川蜜橘。年,这亩宫川蜜橘产出公斤。他把橘子拉到石浦去卖,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卖到了2元一公斤。那年,他成了万元户。
邬学芬的影集里没有他自己,只有橘子。记者张晓曦摄邬学芬种的橘子卖了好价钱,大家来向他取经,他毫无保留倾囊传授,于是,当地种植宫川蜜橘的人越来越多。
邬学芬琢磨着,种的人多了,价格肯定得跌。为了培育更好的品种,他又开始试种其他品种。后来,他发现朋友从日本研修归来带回的宫内伊予柑,果实味道不错,便开始大面积栽种。所以当大家种的宫川蜜橘遭遇贱卖时,他种的宫内伊予柑再一次吸引了客户,以高出宫川几倍的价格成交。
再后来,象山红、春香、红美人、甘平等等,每个品种,邬学芬都领先一步,他也依靠种橘子发家致富。
“一辈子就只做好一件事”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
从嫁接种植到结果要整整3年,40年下来,十余个“三年周期”里,邬学芬有很多试种的新品种都失败了。“可惜肯定是可惜的,但没有放弃,一百个新品种里,能有一个最合适的,就心满意足了。”如今的邬学芬说起来云淡风轻,但他坦承,年轻时也曾心浮气躁。
“这就跟做科学试验一样,每一次失败,其实就是交学费。农民文化水平低,但不代表农民没有知识,我们的知识都是在田间地头积累的。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只要能坚持,存着‘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的信念,不三心二意,总会成功的。”邬学芬背着手,带着记者去他的果园说了这番感言。
看着他佝偻的身影,记者仿佛看到了袁隆平等前辈的优秀品质。虽然他们的贡献不能相提并论,但工匠精神却是一脉相承。
邬学芬和儿子邬孝聪。记者张晓曦摄40年的种植实践,练就了邬学芬娴熟的“高接换种”技术。他能根据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树体,采用多种方法嫁接不同的柑橘枝条,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培育改良新品种。经他嫁接优化培育的50多个新品种,很多在名优柑橘评比中获过奖。他也相继被评为象山最美橘农、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
如今,年逾古稀的他还和儿子一起种植着亩橘子,其中70%是春香,30%是红美人。而这亩地里的橘树嫁接,都是他亲力亲为。前些年,他不慎从大棚上摔下来,摔断了三根肋骨,医生建议他静养三个月,可他只在床上躺了一周,就爬起来骑着电动车去看橘子……
邬学芬告诉记者,他身体力行这么做,也是希望教导十年前从上海回来“接班”的二儿子邬孝聪一定要真心真意地爱橘子、懂橘子。
在近日象山县晓塘乡举行的柑橘文化节上,邬学芬作为三个老橘农代表,被授予荣誉证书、披上绶带。当他郑重地把代表传承老一代橘农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精神的红美人枝条交到儿子邬孝聪手里时,邬孝聪深深地给父亲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