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女生熬夜致中风,脑袋里竟然藏了h

导读

每一个成年人的崩溃可能都会有个爆发点,大多数人的背后可能都有着自己的心酸。

来源:医脉通作者:苏沐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位95岁老人被送入抢救室,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情况十分紧急。

当医生说老人这种情况只能插管时,子女们无奈地拒绝了,在老人的弥留之际,尽量减轻她的痛苦,宁愿选择保守治疗。

在急诊科,抢救失去意识的高龄老人时,很多家属的意见都是保守治疗,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程,亲人们既舍不得让他们离去,又不忍心让他们受苦。

坚持还是放弃?人应该更注重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这些都是很多医生行医路上不断会反复面对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医院里,更容易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崩溃。

定时炸弹,突如其来

年5月2日,24岁的蔡女士因左半身麻痹被医院。

蔡女士在前一天晚上一点钟睡的,早上九点多醒了,突然感觉身体很重,医生刮了刮她身体两侧,她只感觉右边痛一点,左边没有任何知觉。

图源:截图于《我的白大褂》

“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

“有没有对什么药过敏?”

“最近都在深圳吗?”

“没有怀孕、备孕吧?”

经过一系列问诊后,医生为蔡女士联系了CT室,决定进行下一步检查。

24岁的年纪就中风?这种神经系统的症状在这个年龄段是很少见的,医生对自己的推测表示了怀疑。

在蔡女士做检查回来后,医生再一次来到她的身边做详细的问诊:

“之前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现在感觉还麻吗?”

“平时是做什么工作的?”

“有没有经常熬夜加班呢?”

经简短的对话后,医生了解到蔡女士是做销售的,有长期熬夜的习惯。

CT结果出来了,让急诊医生们惊讶的是:这位24岁的女生脑袋里可能有个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病人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之上发生的膨出症状,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极易造成病人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脑出血。也就是说,病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个小小的动脉瘤,对于蔡女士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6.0%,在年轻人群中比较少见,但现在很多病都在趋于年轻化发展,因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社会压力都很大。

当听到自己有动脉瘤风险的时候,蔡女士一时很难接受,彻底崩溃了。

图源:截图于《我的白大褂》

作为同龄人,医生也有很多触动,安慰道:“不用太担心,这还没完全确诊,等脑外科医生来,结合情况再一起看看。”

在蔡女士自己签下病重通知书的那一刻,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肯定很痛苦吧!

很幸运,在住院完善DSA及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脑梗死的蔡女士,经过手术治疗,恢复良好,她已经康复出院了。

在行医生涯中,你肯定遇到了很多像蔡女士这样的年轻病人,身居他乡,孤援无助,但见多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后,这样的场景还能不能激起你内心最深处的一点点同情与触动呢?

双亲患病,事与愿违

年5月3日,急诊大厅比往常更拥挤。

打狂犬疫苗的,撞破头皮的,老人,小孩……在一声声的“等叫号”中,急诊科医生们一天的工作就从忙碌的早上开始了。

图源:截图于《我的白大褂》

“我觉得还差一个吵架的。”说什么来什么,就在两位急诊医生的玩笑中,果然来了个“闹事”的家属。

从外面候诊的人群中冒出来一个大姐,闯入诊室,吵着让急诊医生给她开药,在医生再一次次说出“等叫号”那三个字时,大姐仍没有走出诊室。

门口一位推着轮椅的男子,突然暴怒,指着里面的大姐怒声咆哮:“排队去啊!要不是看你是女的,警察在这都不好使!”

大姐仍在狡辩,说自己只是咨询一下医生,但男子的声音很大,大姐胆怯地退了出来,却不忘回怼两句:“跟个疯子一样,神经病!”

一位急诊科医生连忙过来劝解,没想到那位男子更加不爽:“医院怎么管的?这随便插队,插几个了?”

图源:截图于《我的白大褂》

还好诊室里的医生一直按着顺序给病人就诊,在一来一去中,男子觉得自己并不占理,不再争论,于是候诊区又恢复了安静。

当轮到吵架男子看病时,急诊医生们才得知他情绪失控的背后原因:父母从老家过来给他们看小孩,结果母亲犯了阑尾炎,父亲在照顾母亲时又摔了跤,二老同时病倒,本来就很焦躁的男子看到有人插队时,便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男子对待急诊医生时还是很客气的,并且很礼貌地向医生道了歉。

就诊完,男子留父亲在路边等待,另一边还要处理母亲病情,看着父亲坐在轮椅上的画面,医院奔波的背影,不免让人有些心疼。

在医院,看病排长队都已经成为了常态,有时候为了挂上号,一些人不得不从半夜就开始蹲坐在挂号大厅等候,医院看病排队需要用四五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谁作为一名病人,估计都会有些许焦急和不满情绪。

事必有因,每一个成年人的崩溃可能都会有个爆发点,很多医生只看到了病人或家属无理的一面,但大多数人的背后可能都有着自己的心酸。

临床生活,满是狼藉

有人可能会说,在医院里,我看到最多的反而是医护的崩溃。

医院,看过了;突如其来的医闹,经历了;夜班后的考试,考过了。但那天晚上特别想和女朋友看场电影,结果有夜班去不了,他崩溃了!

本科5年,研究生3年,急诊科工作7年,别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而自己这个单身狗刚刚付得起房租。那天连上18个小时的班后,他崩溃了!

作为医生,感冒发烧时在坚持上班,临生产一个星期时在坚持上班,孩子开家长会时在坚持上班。那天凌晨,因长期工作晕倒了,他崩溃了!

每天面对如此繁忙的场景,很多医护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医师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医生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51小时,其中26~35岁医生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平均工作52.43小时;有24%医师能够休完年假,23.6%不休年假,一半医师少休,4.4%医师不知道有年假。

在工作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面临紧张的医患关系。曾经中国医师协会发布过一组数据,近6成医务人员受过语言暴力,13%受过身体伤害。

大家都在一味抱怨“医生态度不好、医院坑不坑人”的时候,却没有人会去了解:年的中美医生配比量中,一名医生的诊治标准,是一天看24个病人;而中国一名医生,一天接触的病人,就近百个。

医院本是个比较复杂的环境,关系到男女老少,涉及到各个行业的人员参与,每个人的生存处境也各不相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恐惧、不安、疲惫,医护人员的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负能量充斥着,每天还要被快节奏的临床生活轮番吊打,他们满身狼藉,医护的世界有太多的辛酸,却无法对人诉说。

从这一刻起,当我们把命交付给他们的时候,记得说一声“感谢”,因为他们真的不容易。

责编

苏沐小脉

精彩回顾

?请回答:从份两会建言,看当下最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