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摄
75岁的单家才,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年开始摄影的他,用相机记录下了他和爱人从青春到白头45年来在西湖边的生活。他的故事,最早来自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策划推出的晒“时光情书”的主题征集活动。
7月28日,记者联系上单大伯的时候,他和爱人正带着孙子在外地避暑。
45年,从意气风发到携手白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时光情书?
单大伯的理由很简单。“当你老了,不能动了,还能翻翻影集,看看自己的爱情,多好。”
40多年后
再拍一张同款定情照
拍照这件事情,单大伯喜欢了一辈子。年他还只有19岁,就爱上了摄影。
那时候,玩摄影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拍这张定情照的相机,是单大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当时是在旧货商店买的,价格不便宜。选在孤山九曲桥,是因为爱人家就在圣塘闸旁边,他们谈恋爱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孤山一带。
年拍下的这张照片,是单大伯和爱人恋爱一年多后,在孤山九曲桥畔第一次同框。
年摄
他和爱人的相恋故事,还蛮有意思的。“我当时在临平工作,我爱人呢,是从安吉调到我手下当徒弟的。两年接触下来,两个人都没往谈恋爱那方面想。反倒是我们共同的领导着急了。他发现我和我这个徒弟挺般配的,就偷偷跑到杭州,分别去了我们两人家里征求父母意见。就这样,把我们撮合成了。”
那么这张定情照是谁拍的呢?
“我拍的!”单大伯说,每次都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他每次都回答得特别自豪,摆上三脚架,取好景,站哪个位置、摆什么姿势,都是他一手导演的。这张拍于年的照片,单大伯特地冲印放大,珍藏至今。
年摄
40年以后的年,他们又在九曲桥畔合影留念。
40多年后,单大伯和爱人还是一样灿烂的笑脸。“她站前面,我在后面,我还是手插口袋的动作,左脚斜角跨出一步,后面的香格里拉酒店,在相片里也是相同的位置。”
老地方、老角度
老姿势再留影
还有一组间隔40年的“婚纱照”,也是单大伯的珍藏。
年摄
年的早春二月,两人举办了婚礼。
假期去孤山北麓的中山纪念亭,两人拍了这张照片。“那个年代还没有婚纱照之说,但在我们的心里,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婚纱照,所以,我也把这张冲印放大后保存到今天。”
年摄
一眨眼,时间过去了40年,年,单大伯和爱人又去了中山纪念亭合影。相隔40年,亭子没变,他们的笑容没变,唯独周边的植被从原来的野趣变得茂密浓郁,步行的台阶也明显升级了。
“结婚后一段时间,我们就住在圣塘闸旁边的院子里,离孤山很近,两个人常常沿着西湖散步。”孤山一带,留下了单大伯和爱人很多青春记忆,他也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年,他们结婚以后在孤山后门西冷印社的石阶上拍了这张照片。
摄
年,距黑白照过去了整整40年,老地方、老角度、老姿势留影,回味的心不忍老去。
年摄
结婚40多年
爱情保鲜的秘诀在这里
两人结婚到现在40多年,就没吵过架拌过嘴吗?单大伯回答记者,“我们真的很少吵架”。
那么这么多年不吵架的秘诀是什么?
“一般都是我主动先低头认错,我喜欢讲笑话,开个玩笑哄一哄,很快就过去了。”单大伯说,他们家世代杭州人,家教严格,传承了不急不躁的“慢生活”态度。
在儿媳妇陈妍眼里,公公婆婆的爱情是典型的“相濡以沫”,对彼此的爱都融在生活里。比如,婆婆去超市买菜,大包小包买好了,一个电话,公公就会到车站去接,帮着提回来。“两个人还喜欢一起做菜,我婆婆烧菜,公公就在旁边帮忙切菜洗菜。”
老两口到现在还很喜欢去西湖边走走。“他们现在住在孩儿巷,我们觉得房子旧让他们换个地方,他们舍不得,说离西湖边近,几分钟就能走到。”
(原标题《当遇上西湖没变我们也没变》,记者余雯雯通讯员陈志华。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