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VCphotos的第次推送。
美国摄影师AlecSoth先生最新重磅摄影集《无眠之地》,散步行摄于美国中部乡间小路,延续《眠于密西西比》诗人气质,VCphotos首发抢先看!
这是AlecSoth先生的自拍照。这位鬼马的美国人说,当时自己正准备拈花微笑,不料接下来却忍不住咳嗽不止。
这次废话真不多说,weseephotos:
①
图片看完了,这22张照片只是摄影集《无眠之地》内容的一半,还不到。下面详细说一说照片的拍摄背景。
这些照片源自美国摄影师AlecSoth年7月出版的新作,被收在一本名为《无眠之地》的摄影集。出版商是大名鼎鼎的MichaelMack。这个人的名字你或许不熟悉,但全球摄影师可能都会熟悉他年的创立的摄影书出版厂牌,MACK。
MichaelMack回复VC君的邮件时表示:“从《眠于密西西比》开始,AlecSoth先生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这位影像诗人。此次《无眠之地》的作品是他全新创作的作品,延续了《眠于密西西比》的暧昧、忧伤和不知所终的气质。”
VC君觉得,仅从两本摄影集的名字来看,从《眠于密西西比》到《无眠之地》,AlecSoth先生是不是有点儿抑郁失眠睡不着觉了?
②
是不是很诗意?是不是很忧伤?是不是很暧昧?是不是很AlecSoth?
如果你仍没有看出破绽,恭喜你,上当了。
很抱歉,以上文字,均为VC君的戏谑杜撰,无一字是事实。
如真,包换。
没有《无眠之地》和它的出版,没有这回事。
③
这些非常精彩的摄影作品,来自摄影师JuanAballe创作的《乡村小说》系列。但如果没有署作者名字,VC君三天前看到这些作品时,真以为这就是AlecSoth如假包换的新作品。
你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也可以说“高度还原”。中文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们居然说的是同一件事儿…也因此,生活中碰到别人毁我誉我,VC君其实都不敢往心里去。因我根本不知道,他/她说这话时到底想的是什么。
做任何反应,可能都显得傻。
④
我每次吃碳烤生蚝,都是一打起点。类似AlecSoth的跟风模仿者,国内外我见过至少一打。
香港诗人廖伟棠是我的偶像。他用语略显刻薄,曾如此评断跟风的模仿者,“密西西比的舞台搭在了东北的雪地上。”
闲着没事儿真不能得罪诗人。
你放心,他们能用最简练的可以病毒般传播的语言,让你想死而不可得。
⑤
模仿好,还是不好?
我曾在紫禁城午门城楼上看过一个展览,主题是数十件历代文人临摹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原件,如今当然没人见过,但这几十件都是谁在临摹呢?黄庭坚,董其昌,八大山人…说到底,这些临摹者可都有自己的真东西。
如果只凭借临摹《兰亭集序》,我真的不敢相信,黄庭坚和董其昌的名字能流传至今,仍存在于中学历史课本。
摄影师可能会说,他们是在向偶像致敬。
我最厌恶的中文词语不是模仿,不是抄袭,不是跟风,不是偷窃,而是——致敬。中文词汇的狡黠与多义有时会令人心生厌恶,明明就是抄袭与模仿,换个角度,居然变成致敬。
也因此,我看见电影《一步之遥》开始时姜文“致敬”电影《教父》的桥段,忍不住感叹:这样投机取巧的姜文,这样让人犯尴尬症的姜文,和《鬼子来了》时的姜文相比,显得没出息。
⑥
即使模仿,也有高下之分。
早几年我在北京工作,早晨常去黄寺大街的人定湖公园遛弯儿。每天早晨,都见一位老者在水泥地上蘸水写大字,他每天得写一次《兰亭集序》。
这部书法,说到底其实是王羲之打的草稿。作为草稿,免不了涂涂抹抹有错别字,甚至纸面还有黑疙瘩。没想到这部身心放松状态下的草稿,却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鼎礼膜拜的圣迹。
说回写大字的那位大爷。我见他在水泥地上写大字,他居然连书稿中的错别字和黑疙瘩,也认真临摹下来…
坦白讲,即使伟大如《兰亭集序》,我也不认为其中涂涂抹抹的黑疙瘩,有丝毫临摹价值。
⑦
衷心祝愿摄影师JuanAballe,和全球各国的AlecSoth模仿者,早日脱离“临摹”与“致敬”,早日成为黄庭坚,成为董其昌,成为八大。
若摄影师们志不在此,当我啥也没说,当我多嘴。
以AlecSoth之名,开个玩笑,祝周末快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