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第一次策划操作同志题材的外版小说了。
从年的《单身》(电影《单身男子》原版小说):
到年的《菲洛梅娜》:
电影《菲洛梅娜》原著小说中以同志儿子的视角诉说了更多电影中没有提及的故事
再到年的《仲冬血液》:
这部宏大的作品中涉及女同题材
一步步走来,《戴上手套擦泪》系列算是最曲折的一个。
瑞典原版第一部《愛》、第二部《病》和第三部《死》的书籍封面
从我第一次着手策划《戴上手套擦泪》这套书到如今其中的第一本和大家见面,这中间已经经历了四五年的时间。12年底,一部叫做《戴上手套擦泪》的三集瑞典迷你剧横空出世,引起了文艺圈的热烈讨论。这部剧首播创下了惊人的万观众收视率(意味着瑞典每八个人就有一人在收看),随后又斩获了瑞典国家电视台水晶奖年度最佳电视剧、法国欧洲电视剧论坛最佳公众影集,并且击败《冰与火之歌》荣膺欧洲电视大奖,豆瓣评分也飙到了9.0。
在此之前,我其实看到过这套书的试读部分,可到后来越热闹,我却是越迟疑,决定再等等,以免在嘈杂的影视话题中失去优雅,让经典文本变成配角。小说里那些神采不凡的身与心的对话,和让人不忍卒读的悲伤气氛呼应着时代与个人冲突,需要宁静的聆听。美好的事物当然值得等待。只是我没想到后来出版这套书的过程会是如此的波折。
这套书第一次被讨论,是在我先前供职的公司——天下智慧,我热情的准备了长达36页的PPT来介绍,这家出过《午夜之子》的图书公司却退缩了,彼时他们看来,长篇、瑞典、同性、艾滋这些词累积在一起直接导向的无疑就是死亡和滞销。直到年我来到“磨铁图书”之后,这套书才被不死心的我又一次搬到台面上,这一次我的准备更充分了,领导们也认可这套书的内容和价值,有疑问的是这套书的题材。
甚至版代对这套书的前途也是担忧的:
后来出版部和版权部的同事提议先把样章给出版社审查:
这样下来,又过了两个月,当出版社接受样章,领导同意报价时,我简直都要哭了。
在选择翻译文本方面,我一直很坚持使用郭腾坚老师的译文,之中的种种趣味读过大家便会了解。通邮之后台湾三采出版社也很支持的同意了,并且预祝我们出版顺利。
从那时起,我开始设想这套书的第一本应该会在15年底和大家见面。
谁知,在我们校对排版完成之后却遭到了一记晴天霹雳,之前承诺可以出版此套书的出版社换了大领导,这套书被他们毙了!之后接连传来坏消息,因为题材的原因,这套小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被十二个出版社先后拒绝,有些是在读过全稿后,回复给我义正言辞的退稿信,信中从人口现状谈到国家政策,从社会伦理说到出版环境,都在暗示我在做一件于社会所不容的事情。有些则是在选题单上看到同志两个字便警觉地拒收,做爱惜羽毛状。
我也曾被公司的审读室领导和尊重的出版人语重心长的告诫这套书作为一套同志系列书的市场效应堪忧,难以宣传。但从心中,我却片刻未改变过对这套书的信心和初衷。
作为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戴上手套擦泪》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彼时彼处发生在那些人身上的那些事,都能真真切切地拷问着我们每一个观者的内心。
在面对爱、病、死的时候,我们终将无法成为冷眼的局外人。你明眸善睐、眼波流转,你颔首娇俏、俊朗明媚,那都是你爱着的样子,可当疾病把美好一点点撕咬吞噬,你将作何选择?你爱的他又将作何选择?在同性恋歧视还相当严重的八十年代,承认自己的性取向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最终可能是信仰崩塌,众叛亲离。但正因为决定正视自己,忠于爱情本身的这份执着,才让这样的感情显得纯净朴素,褪去糖衣的包裹,这份感情起初便是带着几分苦涩的,也正是它的珍贵之处。然而即使赌上了一切,却还是没有逃过诅咒似的离别……
我木然又倔强的一次次填着各种形式的选题申请表,终于在年年底迎来了转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受了这套书。
从那时起,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之前和摄影师高旋合作的《伪造夜行》被评为“中国最美图书”之后,我就觉得他的摄影风格很适合这套书的气氛。相熟的设计师山川也是一稿就拿出了我想要的设计,我们胸有成竹,因为我们实在是等了太久太久。
这次的装帧也得到了版代和瑞典出版社的称赞:
小说中有着神采不凡的身与心的对话和让人不忍卒读的悲伤氛围,它让我相信,对于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即使其改编剧集珠玉在前,这部文学作品本身也是绝对值得我们引进,带给广大读者。
由于题材较为敏感,这本小说从年在北欧上市,辗转5年,年中文译本终于出版,每一步我们都走得异常艰难。在这里我要真心感谢翻译郭腾坚先生,感谢我的设计师山川,是他赋予了这套书超乎寻常的灵动,感谢封面摄影师高旋,感谢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也希望我们尽自己所能为大家呈现出的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在这个浮躁易怒的时代,又何止同性恋这一个群体被妖魔化。我所在的大鱼工作室,会在每册图书的前环上都印一句卡夫卡的话——“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希望这套《戴上手套擦泪》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