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年轻胶片上的土木楼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39.net/pf/a_6359009.html

当时还年轻——胶片上的土木楼

卞广萌城市规划99级

哈工大建筑学院所在的土木楼校区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百年哈工大的发源地,院内的每一栋历史建筑都堪称建筑艺术佳作。对于爱好建筑摄影的我来说,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雨过天晴、雪后初霁了去拍,新到手了相机镜头去拍,来了摄影同好也一同去拍,校园已然成了绝佳的摄影实训基地。适逢哈工大百年华诞暨建筑学科成立一百周年的特殊日子,翻看近二十年前拍摄的照片,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因为当年大多使用胶片拍摄,即使现在也依然是传统摄影的爱好者,故本文命题为《胶片上的土木楼》。

反转片上的土木楼照片

(摄于年4月,柯达EB3)

穹顶老房子

年11月24日,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评选公布的“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群入选,其中包括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校时校址(现为哈工大博物馆)以及建于年的学生宿舍楼。这座位于公司街59号的老校址始建于年,起初曾作为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年10月17日才作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学时的校舍。从年后的几年,又在建筑的南面沿着公司街、花园街(现联发街)进行了扩建。因为扩建的塔楼上有个穹顶,所以大家更习惯称呼这座老楼为“穹顶的老房子”。

哈工大博物馆现址

(摄于年4月)

建于年的早期学生宿舍楼

(摄于年4月)

在刚入学的时候,老房子前面被沿着公司街各种各样的饭店、书店、打印社的门脸房所占据,大家都没有见过老房子全貌真容,只能零星看到一些建筑局部。当年买了第一架相机凤凰DC以后,兴冲冲地在校园里拍的第一卷就包括这张穹顶。新世纪伊始,老房子前面的门脸房被全部拆除并种上草坪,这座老建筑才得以又一次向世人全景式呈现,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她竟然如此美丽。不过好景不长,年隆冬的一场大火改变了老建筑的容貌,大约又过了两年园林部门在建筑前的草地上种植了浓密的小树林,当年如筷子般的小树现在也已长成了大树,相信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再有当年那么舒服的拍摄角度,或许也只能在老照片中领略她优美的身姿了。

买相机后第一卷拍的穹顶

(摄于年初春)

修缮改造中的博物馆

(摄于年8月)

博物馆公司街街景

(摄于年3月,公元ERA黑白胶片)

大雪初霁的老校址

(摄于年1月)

建筑馆

主持了年老校舍扩建的建筑师——彼得·斯维利多夫教授在二十多年后又操刀设计了建筑馆,并于年建成。作为土木楼校区的核心建筑,其平面形态接近英文字母“E”,建筑立面沿西大直街、公司街和海城街展开,深入校园内的部分为师生活动塑造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并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优美的天际线。几次专业评估晚会以及年非典封校期间的室外电影放映都是以建筑馆校园内的山墙为背景,那震撼的场景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也倍感自豪。

临西大直街正门的“建筑馆”匾额

(建筑86级黄勇拍摄)

建筑馆屋顶余晖

(摄于年)

合院、建筑馆与大树

(摄于年4月)

大雪后的土木楼校园

(摄于年3月,公元ERA黑白胶片)

大雪后的土木楼校园

(摄于年3月,公元ERA黑白胶片)

大雪后的土木楼食堂

(摄于年3月,公元ERA黑白胶片)

大雪后的土木楼树池

(摄于年3月,公元ERA黑白胶片)

建筑馆虽然不是校区内历史最悠久的,但确是体量最大、与城市道路贴得最近的,甚至其入口台阶和西大直街人行道已经浑然一体,被誉为“马路大学”当之无愧。也正因为受到其自身高大的体量、逼仄的建筑前空间、巨大的交通标识牌匾的影响,从师生多年来拍摄建筑馆的照片来看,虽然不乏艺术性较高的摄影作品,但以文献摄影手法记录建筑馆的“证件照”其实不是太多。这还得从一个手机壳说起。年6月份的一天,已留校任教的苏万庆副教授发了一个关于校庆文创产品——建筑馆北立面照片为主题的手机壳的朋友圈,我留言说这照片是我拍的,小苏同学半信半疑,因为我手里实在没有原片一时找不到物证,当我说出这张照片的两点“特征”后,估计小苏同学在仔细审核了照片后,发现“情况属实”,没几天给我寄送了一个手机壳,并把他手里收藏多年的照片电子版也一并发给了我。虽然这张立面照片曾被各类海报使用过,但实话说那两点“特征”并不完美,找机会我还会再好好拍摄一下建筑馆。

建筑馆北立面照片为主题的手机壳

(摄于年12月)

土木楼情愫

著名的城市文化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海纳百川历史建筑云集的土木楼校园更像是汇聚文化、艺术、知识的小社会。非常荣幸也很庆幸能够在建筑底蕴如此深厚的校园学习与城市、建筑相关的专业,更要感谢当年学院领导、老师们对于土木楼的坚守,才能让一代代建筑、规划、景观学子们近水楼台、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艺术修养与设计素养,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终身受用。

土木楼校区小而全的特点恰恰让同学们在生活、学习、活动的方面面有了更多的交集,校园丰富的空间也为各种行为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塑造了属于百年土木楼特有的场所精神。至今难忘建筑馆室内能坐人的窗台、能打羽毛球的走廊以及在三楼找不到入口的大教室……

摄影这一爱好,除了可以辅助专业的学习,还可以透过镜头记录身边的点滴美好,在不经意间留下许许多多精美的瞬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期间,和翟长青、邱振华、朱峰等学弟一起全程记录评估实况,并挑选出佳作做成精美的影集赠送给评估专家;和胡长安、王晓东同学一起为运动会、足篮球赛、元旦晚会等活动拍照;和孙艺松、薛睿同学起大早,带上鱼眼镜头去拍摄校园的树挂;为院刊《四九墙》拍摄封面;更要感谢张伶伶老师对摄影协会的点拨、支持与鼓励。

评估专家在观看教学成果展

(摄于年5月)

级研究生夺得篮球赛冠军颁奖仪

(摄于年,乐凯黑白胶片)

年元旦建筑馆地下一层体育馆举办的学院元旦晚会

为院刊《四九墙》拍摄的封面

为院刊《四九墙》拍摄的封面

“一世纪规格功夫,新百年世界一流。”值此百年华诞之际,用十多年前拍摄的土木楼照片为校庆献礼,祝福母校桃李满园,再创辉煌!

写于天津新园村

.11.15

本文图片除单独注明外,均由城市规划99级卞广萌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