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一些不错的影视作品在热映时,总会听到网友们在讨论:「这种片我们拍得出来吗?」像是前几年很红的《一尸到底》、《今际之国的闯关者》,甚至是最近流行的《鱿鱼游戏》等等。
如果较真来说,不会拍不出来,但拍出来会不会那样的「味」,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写实」的层面来谈这件事情:
文化底蕴:
不懂美式幽默的人请他去看美国流行的喜剧影集一定很痛苦,就像是不了解台湾文化的人让他看《俗女养成记》系列一定也很难找到共鸣。相较之下,同是亚洲文化的日韩、东南亚等影视作品,能引起共鸣的部分就略微多一点。
但同理来说,相同的故事剧本搬到台湾来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像是日本文化的主角常常带有一种怯弱却有无比想像力与坚毅等矛盾个性集于一身,相比于反抗、对抗的概念来说,坚毅且默默忍受的个性似乎更讨人喜欢,甚至多少带有一点点圣母概念的主角也常常是少年漫画中设定的首选。
所以不同的文化下所产出的人设,有时候真的还必须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关系,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甚至会有这种场景放在日本或是韩国很正常,但背景一置换到台湾就会觉得不合常理。
预算收益:
商业行为最需要考察就是制作成本与收益问题,像是《鱿鱼游戏》的预算就高达5亿台币,但同样上架的《谁是被害者》大约就是8千多万上下。《谁是被害者》的拍摄不精良吗?
有看到的都知道,就算拍得好,但是整体预算实在还是差了一大截,当然这之间也有当地支持影视文化等相关因素。但整体来说,有多少预算做多少事,5亿的制作费用我要卖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回本呢?商业考察是很现实的一件事。
对于还没有养成庞大市场的台湾来说,投资方更愿意放在能引起台湾人共鸣的剧本,连《俗女养成记》第一季的预算也只有不到万,但却需要拍出相似质感,实在很不容易。钱虽然不是万能,但没有钱真的万万不能,更何况投入的资金最后要转化为实质的收益,这点现实面不是只靠「追逐梦想」就能轻易实现的。
在两个写实层面之下,审视《俗女养成记》为何能引发共鸣?
《俗女养成记》基本上就是我觉得在现今台湾社会中较容易引起共鸣,且能够形成收益的一部「浪漫喜剧」。
说浪漫,是因为它在剧情中不仅仅兼顾了熟女心中的「粉红泡泡」,也适时地戳破让人一下跌落在现实的窘境。
每个人物的角色都很立体,不论他们每个人的背景故事交代的清不清楚,就像是天心所饰演的洪育萱一样,你需要知道他「老公」长什么样子、在家甚么德行、出门找的小三又是谁吗?不用,透过洪育萱本人的诠释就可以知道她的故事背景,而更加巧妙的是洪育萱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她有独立的故事线发展,以至于她不会单单沦为一个背景故事的推进角色。
前男友温升豪所饰演的江显荣也是如此。不是简单的前男友角色,在贯穿一、二季的故事线中,他也有属于他的故事,甚至那些小时候回忆的片段(整个俗女系列我最喜欢的部分)。
每个人物的故事交代背景与叙述,都是非常的立体,没有那种小时候的陈嘉玲性格的延续长大后的陈嘉玲,这两个角色着重点完全不同,有各自希望的目标,对人生的态度也不同。但透过剧情转变与推进,让我们渐渐了解到这两个人都是陈嘉玲,只是不同时期的「嘉玲」罢了。如果有追剧的朋友一定能了解这之间有多少属于传统文化的羁绊与共鸣。
从一个自主独立的俗女到单身贵族转变,不是仅仅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历经失恋的打击、现实的挫败、到最后放手一搏的买房,好不容易正视自己迎来新事业、新人生、新男友的同时,却又莫名从单身贵族晋身到单亲妈妈。
对,单亲妈妈就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粉红泡泡不像偶像剧这么完美,在她还没想到身份转换的同时,现实就给了她一巴掌。所以她不加思索、不跟枕边人考虑的后果就决定处理孩子,不论是要堕胎还是要生下来,都是那个「独立的自己」所决定。
而俗女最好玩的部分就是她不会将这些议题化为说教式的讨论,利用男女主角的处境、吵架、化解等描述出来,就如同「女性身体自主权利(堕不堕胎)」的议题巧妙的转换到「从未以理性沟通为前提(『我们』为出发点)」这点上。
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抑或是两个人为单位的前提下来一起负责。
单一个议题的讨论从来都是学术上的臆想,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时间让你排除这么多的外在因素,一个问题往往牵连的是「一大堆」的问题。没有人的人生不想要像偶像剧一样,都是「粉红泡泡」,但现实基本上就是这么的「写实」,你的粉红泡泡就是会伴随着一大堆的「残酷」,等着你用「智慧与理性」去处理,但往往第一反应都是「情绪」,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俗女养成记》拍出了属于台湾人自己的戏剧,我不觉得台湾只有要拍摄像是那些「大片」才是王道,相反的如果俗女的剧本没有这么多的台味的话,那根本无法引发这么多共鸣,就像之前的《孤味》就差了那么点「味」。
我还是很喜欢台湾尝试去拍那种「热门大片」,其实也有蛮多剧本有所尝试。但却似乎忘记了一昧的模仿国外影视作品的下场,就是丧失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试着把文化融进这些「大制作」中,如果《鱿鱼游戏》中的游戏没有椪糖挑战,那些「韩味」都消失的话,这部剧还会这么红吗?
在台湾制作戏剧是艰难的,但其实有很多好作品之所成功就是因为其包含了台湾独特的文化性质,并非只是高成本的精良制作而已。如果台湾喜剧都模仿美式幽默的话,为啥我不直接看美剧就好,难道台剧会有美国人独到的幽默与文化底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