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羽。
当我们对台湾恐怖片的印象仍停留在鬼魅怪物与都市奇谈,改编自电玩的电影《返校》从历史土壤汲取恐惧养分,拍出亚洲难得一见的现代历史恐怖作品。《返校》的主角方芮欣是白色恐怖时期的游魂,她在生前见证了思想的禁锢与扭曲的人性,因为铸下大错而在母校翠华中学自杀,死后则被痛苦的回忆及罪恶感所困,无法解脱。在电影尾声,受方芮欣牵连而入狱的学弟魏仲廷,于数十年后回到成为废墟的校园,与方芮欣的身影重逢。这个画面也呼应了电玩版的真正结局。
准备好了吗?
那么,我们开始吧。
《返校》结束后的故事……影集版真相大白!
无论是游戏或电影,都未详述《返校》故事结束后,到翠华中学废校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变化与事件,只有交代几位主要人物的下落。影集版《返校》的目标无疑是补完这段期间的空白,并说明方芮欣找回记忆后的遭遇。有趣的是,影集一口气将时间拉到解严十二年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政治版图重新洗牌、革命的种子蓄势待发,看似风平浪静,却又暗潮汹涌的躁动年代。从第一集的新闻广播,我们得知九二一大地震已经发生,千禧年与首次政党轮替,都将是成为过去的未来。社会即使渐趋改革开放,却彷徨无助的站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等待为它指路的人出现。
《返校》影集版。另一方面,戒严时代的幽灵仍与这块土地共生,只是从枪杆子变成软威权。学校用「禁止课外书籍」替代「查禁反动书籍」,集权领袖的肖像与符号无所不在。当年的加害者仍执掌权柄,并试图在失势前抹去被害者遗留的记忆及证据。地理环境与外界隔绝的翠华中学,活像保存戒严氛围的时空胶囊。三十年后的方芮欣仍被翠华视为不可碰触的禁忌,却同时变成口耳相传的校园怪谈。
《返校》影集版。《返校》影集看点:白色恐怖与政治影射
如果将翠华视为当时台湾的缩影,那么隐瞒方芮欣自杀真相的教官白国峰,与遇上方芮欣的转学生刘芸香,可说隐喻了转型正义的历史调查中,秉持「必要之恶」与「真相至上」的两种声音。虽然白色恐怖是《返校》系列不可或缺的剧情要素,但不代表脱离了戒严时期,就少了政治影射。相反的,解严后的时空背景,让影集能进一步讨论不同世代的人看待历史黑暗面的方式,以及新生代如何从这段相对陌生的历史得到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方芮欣选中与她背景相似的刘芸香为交流对象,除了有传承的意义外,也像以重现历史的方式,让刘芸香体验她短暂人生中的悲喜时刻。
《返校》影集版。然而传承不代表复制。正如我们不难察觉到刘芸香与方芮欣的个性差异,《返校》影集刻意重现游戏与电影的高压情境,其实有点画蛇添足。毕竟九零年代末的威权体制已戴上更和蔼可亲的面具,像是鬼牌或告密机制等旧时代的遗物,都无法明目张胆的在校园横行。事实上「权威人士」不会阻止你发掘真相,却会诱使你忽视它的存在与重要性。这层认知一旦深植学子心中,阶段任务便大功告成。当剧本过于突显翠华中学的特殊背景,及与众不同的校风,反而难以探讨一般教育现场的威权运作。此外,影集似乎试图将方芮欣与老师张明晖的复杂关系,套用到刘芸香与新导师沉华的互动上,这个镜像式的安排多少限制了故事未来的发展空间。
《返校》影集版。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方芮欣在影集里死于坠楼,而非电影版的自缢,显示其形象是以游戏版本为参考方针。由于方芮欣在游戏里的个性较为尖锐,与魏仲廷的关系也比电影版少了些许亲密的革命情感,使她在影集里的手段与动机变的难以预测。从她折断刘芸香老师的双腿,以让她免于受罚的极端作法,就能感受到与电影截然不同的氛围。相较于游戏与电影以灵异元素衬托现实主题的手法,影集反而更像用真实历史烘托灵异事件的典型恐怖片。前两集大量出现的宫庙、笔仙与附身等情节,都反过来让方芮欣更像「怨灵」的形象。不过《返校》毕竟与《粽邪》或《女鬼桥》之类的纯灵异走向不同,要怎么在恐怖与寓意间做好平衡,就要看影集创作团队的判断与智慧了。
《返校》影集版。我是小羽,我们下次见。